从西电杭研院首个“毕业季” 看江南高能级科创平台如何更“高”
跟着你,飞越秦川峻岭,赴一场江南烟雨。
伴随着这首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杭研院”)毕业生创作的原创MV《明天的我们》,位于江南科技城的西电杭研院首批522名硕士研究生正式毕业,奔赴山海,逐梦远征。
毕业季总是充满温情。除了原创MV,杭研院很多毕业生都领到了学院赠送的《院士当年亦青春——八位电子信息领域院士求学记》一书。
西电杭研院执行院长胡瑞敏说,希望同学们传承西电红色基因,在建功立业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拼搏进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无悔青春。
让留杭成为一道“江南风景”
6月22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胡瑞敏介绍说:“我们研究院首届毕业生共计522人,就业率100%。其中选择在浙江扎根的有168人,而特别钟情于杭州这座城市的毕业生高达134人,初步实现了当初研究院成立的预期目标。”
2021年9月,萧山区人民政府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创办成立西电杭研院,选址萧山经开区江南科技城,并先行启动过渡园区。首批毕业生,也是研究院产教融合培养的第一批电子信息领域人才,他们即将走上不同的岗位:有的入职科研院所,以工程师的身份为祖国国防事业添砖加瓦;有的继续深耕学术,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以求;有的投身企业研发部门,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首批研究生毕业,西电杭研院正式园区今年9月也将揭开神秘面纱,启用后学生培养规模将达到3000人左右。目前,22栋崭新建筑刚有了它们的专属命名。据悉,新园区通过“共享云廊”作为纽带,串联起图书馆、产教融合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多功能体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整体空间布局。
“今年,长三角的研究生生源已经占了一半以上,未来三年,会有更多学生留在杭州工作。”西电杭研院党委书记邓军介绍说。
据悉,西电杭研院已向本部建议,增加对浙江投放的本科招生指标。这样一来,浙江户籍的学生在西安读完本科后,一旦考取本校研究生就来杭读研,毕业后就更方便直接留浙留杭工作。
“产学研”联动起来
作为西电杭研院首批“开荒者”,522名研究生见证了研究院从无到有的奇迹,在杭州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绘制产教融合的新蓝图。
西电杭研院集成电路研究所2024届毕业研究生常志昆是“产教融合”计划受益者。今年7月,他将正式入职位于萧山经开区信息港小镇的浙江地芯引力科技,担任模拟IC设计工程师。“主要是看中了萧山在芯片产业方面的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相信自己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常志昆说。
不过,他甚至比有的正式员工来这家公司还要早。在研二和研三阶段,常志昆通过研究院与地芯引力共建的“集成电路联合实验室”平台,参与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他说:“从书本到实践,学校的科研和公司的工作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经历一段时间后,他很快熟悉了整个芯片制作的过程,毕业论文就是围绕企业关于电量计上使用ADC的技术难题来展开的。和他一起来地芯引力实训的8人中,目前有3人选择毕业后直接留在这家公司就业。
据悉,从办学第一年起,西电杭研院就主动打破高校传统学科组织模式,对标浙江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设置了工业软件、先进信息、集成电路、先进视觉、汽车电子、卫星互联网6个研究所,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目前,研究院已拥有两个浙江省级科创平台、汇聚了20多名青年国家级人才,共建25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同时实行“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为学生提供学术、论文上的指导,企业导师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双管齐下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研究院聘任的268名企业导师,均为企业高水平科研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
有专家表示,高校要培养更多一进企业就能上手的工程师,学生要在读书期间就走入企业研发实验室,去一线解决真问题。据悉,企业培养一名成熟的工程师一般来说需要三年,而西电杭州研究院的学生从研二开始便走入企业,毕业后可直接留企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大大减少了培养成本。
让高能级科创平台更“高效”
三年来,西电杭研院的一批成果已服务国家、浙江省重大工程与重大活动:“高精度计算偏振三维成像相机”服务梦天实验舱发射;空间电磁安全卫士、智能观赛系统、无人机防御反制成功应用杭州亚运;“飞行员数字画像系统”在长龙航空成功应用并亮相第二届全球数贸会;招引正齐半导体项目落地并完成一期3000万美元投资,以应用型科技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硬支撑”。
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为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江南明珠”,江南科技城依托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和湘湖实验室“三驾科创马车”集聚的优势,持续探索实验室经济新业态,全力汇聚“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三家创新合力,深耕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功能材料等战略领域。
接下来,江南科技城还将整合区域内高校院所资源,率先探索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打破“学科孤岛”,加快实现以产教人协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俞万昌谈到,江南科技城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省市的青睐和厚爱,也对江南科技城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最优生态提出了方向指引。江南科技城拥有“科创+智造+城市”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和独特条件,科学合理编制了《江南科技城推动形成催生新质生产力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将于不久后正式出台。
据悉,未来三年,江南科技城将通过创新推动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优化,以“无界思维”打开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新通道,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应用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运行质效,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在集聚区“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实现生产力再造。到2026年,江南科技城将打造成为全市以“科创+智造+城市”为鲜明标识的形成催生新质生产力高地。
评论:不断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运行质效
张波 孙乐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20多年来,“八八战略”引领萧山发生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精彩蝶变,靠的是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当前,萧山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临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难题和关口,唯有创新才能破难、唯有创新方能制胜。
2023年,萧山整合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七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及职能部门、创投基金、科创企业等多方力量,组建“北斗七星”科创联盟,以“集团军”形式做强做优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加快打造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探索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打造“政产学研金用服”七位一体的新型创新体系,全力推动成果加速转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2023年,萧山科技创新指数进步位次位列全市第一,保持全省90个县(市、区)第一档次;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3.76%,提升幅度居全市第一。
在探索“平台+”科创模式的新征程中,唯有不断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运行质效,才能放大“乘数效应”,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进一步提升科创平台含“新”量?萧山的主要做法,是持续涵养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主体“新动能”。其一,优化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全面贯通科创平台“概念—孵化—产业化”全链式成果转化通道,实现科技成果“0-1”“1-100”的转化加速。特别是积极推行“双课堂制”“双导师制”“双考核制”和“双身份制”,实现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研究院产业孵化、学生学习就业一体化推进。其二,加强科创资源共享互通。以“北斗七星”科创联盟为依托,通过举办“七星论坛”、项目对接座谈会、项目路演等活动加速供需对接,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建设。其三,打造最优开放创新环境。出台22条科技创新政策及相关配套细则,全面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探索组建“潮启航”天使引导基金,持续提升早期项目、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
的确,唯有强化协同,涵养生态,聚焦聚力“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和引领示范作用”的新突破,才能形成更体系化的整体格局,才能一体推动前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发展,才能实现政策更到位、更有效和更精准,为创新深化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