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在沪成立
东方网记者项颖知7月6日报道:数字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今天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倡议发起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在该校举行成立大会,标志着这一面向中小学的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全国性平台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该联盟首批已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校,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期待依托“千校联盟”这个开放、共享、互促的平台,在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大中小学联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开展更多有益探索,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贡献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上海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承担着教育数字化头雁责任,正持续将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引领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行动。”市教委副主任王浩表示,未来上海教育系统还要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在中小学教育场景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可为空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速”,为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贡献力量。
据悉,为全面了解区域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项目组今年2月围绕江浙沪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开展了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形成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显示,江、浙、沪三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发展指数分别为:43、46、67,校长发展指数分别为:70、59、78。在教、学、管、评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学场景的数字化发展指数为62,管理场景为56,评价场景为51,学习场景为45,理科、文科、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为:55、49、57、55。这些数据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学段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水平。
就此,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提出,“人机协同水平”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关键指标,校长和教师则是关键人群。从调研中看,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持积极欢迎态度,认为其成效将体现在优化课堂与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期望值、促进教育公平、拉进师生距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