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新风拂面来 处处盛开文明花

□绸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希望他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广建设,我国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年4月份,中央第一份系统部署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文件《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明确到203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勾勒出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传递精神力量,精心织就“最美风景线”。“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是传承践行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被誉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微光如炬,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从投入抢险救灾到保障重大赛事活动、从参与社会治理到保护生态环境,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亲切的笑脸、耐心的解答、无私的帮扶,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顶上去。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广大志愿者用个人“小爱”撑起社会“大爱”,播撒凡人善举的种子,照亮道德至真的星空,展现出泱泱大国的文明形象。

坚持群众至上,贴心办好“民生供给侧”。时代在变、群众的需求在变,志愿服务一心为民的初衷本色不能变。如何推动更多人一起参与进来,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群众导向,瞄准群众生活。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要更加注重加强专业化水平,增加志愿服务优质项目供给,培育有需求、有成效、有生命力的品牌志愿服务,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轮驱动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提升志愿服务质效。要不断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精准聚焦群众所盼,把“民有所需”和“各有所长”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把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更具旺盛生命力。

融入社会治理,倾心穿起“百变绣花针”。随着基层社会治理越来越精细,志愿服务的保障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当前,我国有60多万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65万家社会组织、116万名持证社会工作者、2.35亿名注册志愿者,数量庞大的基层一线志愿者犹如“绣花针”,有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成为政府和群众的“黏合剂”“连心桥”。要加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联动融合的实践探索,创新打造“社工+志愿”工作模式,大力支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养老助残等领域志愿服务发展和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感召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用志愿服务的火焰点亮新时代社会文明之光,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