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时评:以民为本久久为功 推动城中村焕新
●余蕊
今年10月起,厦门日报开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专栏,全媒体聚焦我市启动现代化治理后,涌现出比较成熟的精品样板城中村,展示厦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先行先试、创新突破的成功经验,生动展现群众共享治理成果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报道推出后引发热议和关注。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城中村是人力资源富矿、青年人才聚居地,也是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厦门530多万人口中,超220万人生活在城中村。城中村的生活环境与居住品质,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与民生福祉。
着眼于回答好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摆在优先位置。自2023年以来,我市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攻坚、三年全覆盖”的时序安排,启动对108个城中村的现代化治理。目前,71个城中村已焕然一新。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是城市治理中的“硬骨头”,既考验政府智慧,也承载民众期盼。它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做好这篇文章,必须用心用情,久久为功,方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用心用情,应民之所需。治理城中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人心的凝聚与鼓舞。厦门在治理初期便对全市现状、居民需求等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出台统一的治理标准和行动方案,形成全市“一盘棋”,确保治理既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又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在治理过程中,厦门通过组建城中村“大党委”,将党建力量融入基层治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现党委、政府、市场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践证明,只有把顺应民心、合乎民意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将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久久为功,助万象更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不是面子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细水长流”、长效施策,打破反复整治反复回潮的治理怪圈,才能见真章、显实效。厦门通过培育新业态、探索“大物业”管理模式、构建智慧社区等举措,有效盘活城中村资源资产,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久久为功、持续创新的治理智慧与决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厦门在城中村治理中积累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为解决城市现代化短板提供了破解之道。随着明年治理工作的全面完成,一批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城市特色空间,将成为厦门的城市新亮点,更多人的梦想将从这些全面焕新空间里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