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央企人物故事|建模师进阶2.0
鲁网1月22日讯“过去用BIM技术对单栋建筑进行微观建模,只是对项目建设锦上添花。现如今,要对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施工区域进行宏观建模、智能运维,我们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派上了大用场。”看着BIM施工场景的演示分析,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西安十里雅望项目技术主办曾伟波一脸骄傲。
施工区域内,除却公司项目团队外,还有两家施工单位铆足干劲,奋起争先。三个标段都有各自的工地大门、临建道路、堆料场地、材料加工场等,且每栋主体都需安装塔吊和施工电梯,这让并不宽敞的地界显得格外拥挤。若是没有对场地布局的精准规划,轻则窝工、增加二次倒运,严重的甚至需要返工拆除。
“咱们要是有不同施工阶段的上帝视角就好了。”前期策划会上,工程部部长郭建伟看着日渐临近的工期,心中暗暗着急起来。“我倒是想到一个人,你们部门的曾伟波可是在学校就考了一级建模师,就让他把整个项目图纸变成可视化模型,这样我们在施工规划协调也能有所依据。”项目经理吴成军提示道。
“要把全标段不同施工阶段做成一个VR动画?”接到任务的曾伟波不禁面露难色。“以往对建筑单体建模只是小打小闹,这次才是真正的考验。”郭建伟拍了拍曾伟波的肩膀,鼓励道。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曾伟波开启了“闭关修炼”模式,一边翻阅施工图纸和资料,一边看着学习视频记着笔记。无论是中午吃完饭,还是晚上下班,总能看见他坐在电脑前用软件一遍遍地操作、模拟。很快,曾伟波就迎来了全施工场景的第一次挑战。
在项目处于地下结构施工阶段时,由于整个场地8栋住宅楼、4栋商业楼,分处不同深度的深基坑内,若想将后期施工材料运输进场,规划一条连通不同深基坑的施工便道迫在眉睫。“我依据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分别将平坦道路和大坡道方案进行了建模。”在项目例会上,曾伟波展示了两组模型具体情况。只见平坦道路虽前期开挖工作量小,但通往每栋楼坡道的角度较大,安全性差;与之相反,大坡道过渡平缓,连接各基坑坡度较小,且为项目后期土方开挖节省了工作量。看着曾伟波直观的模型展示,团队成员瞬间就有主意,坡道方案很快确定了下来。
小试牛刀后,曾伟波又瞄准了主体结构施工调度问题。目前项目在建的四栋楼塔吊覆盖范围存在重合区域,每栋楼塔吊选址和施工进度规划必须要精准,不然极有可能引发塔吊相互“打架”。想到这里,曾伟波有了主意。他根据现场各个楼栋及塔吊安装位置进行建模,综合分析施工进度安排。在业主组织的各标段施工例会上,曾伟波作为团队代表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我们5号楼主体23层,而隔壁标段6号楼主体19层,要想避免相邻楼体间塔吊相互干扰,影响整体施工进度,那么5号楼就需要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曾伟波运用BIM建模分析不同楼栋塔吊交错高度和顶升施工的思路,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认可,很快,这一可视化模型便被推广到了施工现场各个阶段,避免了场地规划和设备布置可能产生的试错环节。
“以前的小曾只是把一栋楼‘画’了出来,现在的他已经可以用BIM下好项目施工‘整盘棋’了。”看着曾伟波专注的眼神,吴成军一脸欣慰。(通讯员 张俊杰)
责任编辑: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