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凝心聚力建设幸福滨海运河城市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钦州市位于广西沿海中心位置,是西部地区走向东盟最近出海口、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主枢纽、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
自1994年撤地设市以来,钦州经济快速发展、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如今的钦州,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各族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
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纽带 拧成一股绳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坭兴陶,是中原文化与岭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如今已成为钦州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张名片。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非遗,讲好钦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钦州投资11.56亿元兴建千年古陶城和坭兴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达50万;常态化举行古龙窑“火祭大典”,复盘祭拜祖师和传承火种仪式,再现天人合一的陶文化信仰和弘扬非遗精髓,每年吸引全国各地6万人参加。
一抔坭兴陶土跨越千年,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还勾勒出钦州各族人民共建幸福家园的美好画面。
贵台龙窑是钦州市首家龙窑烧制坭兴陶品牌,窑址位于钦北区贵台镇那逻村委米蒌村,当地正在打造全产业链项目,由10个村投入832万元与宝业坭兴陶厂合作,成为钦州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的范例。
“我主要是负责清洗这些烧制出来的陶器,并根据订单要求将它们打包好。”村民黄兆金说,自己月薪2000元,尽管工资与在外打工时相比少了一些,但是能在家门口就业让她感觉十分幸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近年来,钦州市围绕民族精神、建港精神、时代精神,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引导社区各族群众赓续精神血脉、厚植爱国情怀,更加坚定“五个认同”。
钦南区深入挖掘刘永福英雄故事,利用古迹和景点,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各族群众开展“走英雄路、听家乡曲”活动,仅2023年就开展活动60多次,参与各族群众16000多人次;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金窝社区依托钦州港奠基石展厅,讲好上世纪90年代,钦州各族群众众志成城、捐资献物建设钦州港的事迹,传承自强不息的建港精神;
钦北区山塘社区依托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讲好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全力支持平陆运河建设的故事,传承讲团结顾大局的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成为钦州各族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民族制度机制新探索 凝心聚力有保障
钦北区大寺法庭所管辖的大寺、大直、贵台、那蒙4个乡镇,是钦州市壮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在这片区域,当地百姓常常面临法律知识匮乏、语言沟通不畅、交通条件不便等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钦北区大寺法庭庭长李钦城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民族语言和风俗的优势,在双语审判模式上进行勇敢探索与实践。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钦北区法院在大寺法庭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的壮语巡回法庭,试点并推广壮汉双语审判模式。
“审对审好每一个案件,争取既判对案件,也判暖人心,尽最大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促进民族团结。”李钦城如是说。2024年9月,这位双语法官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钦州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在钦南区三宣堂社区,“钦点即到”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了办事、出行、生活、养老等一站式服务。该项目是钦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成果。
钦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打造园区“民族之家”3家,推进“石榴红就业”行动,吸纳2万多名群众来钦北区务工,建成一批小区“邻里一家亲”居民服务中心,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钦州有效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为钦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向海而兴 在边疆民族地区大胆试大胆闯
在钦州段建设现场,各民族群众正像30年前建港一样,团结奋力在一线,共同建设家乡。
钦州坚持“运河兴村”理念,积极吸收当地群众加入运河建设,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加收入,以工代赈的“平陆务工”模式解决了“找工作”和“难找人”难题。“如今生活发生了大变化,村里人都说,以后不用去广东打工了,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村民黄高燕开心地说。
一条运河,劈山凿石,通江达海,更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河。平陆运河的建设,让钦州从一个沿海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滨海运河城市,开启了钦州作为沿海河口城市发展的宏大场景,让钦州的发展有了无限的可能。
钦州坚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建设滨海运河城市,带领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3年,钦州港进入全球集装箱大港前30强。这是钦州各族人民群众久久为功,依托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等平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缩影。
而今的钦州港,早已不是30年前的小渔村。临海远眺,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桥吊高耸、货箱林立,码头旁自动化装卸车辆星罗棋布,正沿着既定轨迹有序进行装卸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钦州港已建成一批高能级港航基础设施,包括89个泊位,其中4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建成4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等标志性项目,推动钦州港进入全国最大装卸能力港口第一方阵,有力助推了西南民族地区开放发展。
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钦州,近年来充分发挥临海优势,以制度创新推动、政策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为重点,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一批批企业在当地风生水起,绿色化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向海加速腾飞。
下一步,钦州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积极参与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覃心、林炜盈、丁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