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发布涉海地区VEP核算市级地方标准 海上“绿水青山”有价可循
浙江日报讯 (记者 尤畅 沈晏 通讯员 郑佳) 海岸带防护、海洋环境净化、景观增值……如今,这些生态产品通过公式便能得出一年的总价值。1月22日,舟山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近期发布的《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舟山市发改委副主任邱晓岚介绍,这项市级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针对涉海地区VEP核算标准领域的空白,实现海上“绿水青山”的价格核算。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舟山市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处长蒋承志告诉记者:“VEP核算成果主要用于以项目为主体的生态影响评估、绿色融资信贷、生态权益交易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的关键指标之一。而此前已有的VEP核算标准仅针对陆域生态系统。”
为此,舟山先试先行,牵头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团队共同启动标准编制。历时三年,《标准》得以发布,对涉海地区的生态产品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由此来核算价值。据介绍,《标准》所指的生态产品包括陆域和海域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供给产品包括两个科目,一个是农林牧渔产品、各种海洋生物原材料等直接利用供给产品,另一个是水电、秸秆发电、潮流能发电和波浪能发电等转化利用供给产品。
“由政府主导,对涉海生态产品进行价值核算,并通过市场化运作,真正让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杨武以嵊泗为例介绍,在VEP核算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贻贝养殖全生命周期的固碳和碳排放关系,然后设计了贻贝碳汇交易模式,引入政府和经营主体,完成了舟山首笔海洋碳汇项目交易意向签约,所得收益用于贻贝养殖技术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贻贝产业发展。
生态保护越有效,VEP核算价值就越高,贻贝养殖渔民受益就会越大,参与贻贝产业发展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截至2024年末,嵊泗贻贝产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已达2.15亿元,同比增长约17%。
“《标准》让生态产品有价可循,也让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环境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助力生态惠民、生态富民。”蒋承志说,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标准》应用,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更多“舟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