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固城街道禅林山村:擂马闹新春乡村年味浓

江南时报讯 黑髯飘飘的杨六郎手持令旗,大步向前;扮相华美,飘逸潇洒的穆桂英跨马扭腰,碎步前行;黑脸的张飞挺着长矛,健步如飞;焦、孟二将跃马扬鞭,八面威风……农历正月初五,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禅林山村后埠小马灯在游山村邢家自然村表演,别具特色的演出吸引了群众们争相观看。

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随着指挥者一声号令,马头引路,敲锣鼓的、舞马灯的围成一圈,开始跑动起来,随着鼓乐节奏的加快,马灯也越跑越快,渐渐进入高潮,“小时候看到过跑马灯了,后埠的首场小马灯,表演的非常精彩,增添了过年的气氛。希望每年都能看到类似的民俗表演。”村民谢肇庆表示。

据了解,后埠小马灯始于明代。小马灯表演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人小、马小、道具小,讨人喜爱。“摆阵”“摆字”是跳小马灯的主要特色。“今年我们后埠自然村大部村民就是讲继续把这个小马灯兴起来,一是为了传承民俗文化,让后埠小马灯一代代传承下去,二是为了让跑马灯这一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在新思想、新盛世下更加焕发出时代光芒。”活动组织者谢小牛告诉记者,今年,表演还专门编排了讲述忠义节的三国和讲述精忠报国的杨家将,大家精心排演。“马灯是一种民俗文化,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支持。我希望后埠自然村的小马灯越跑越好。跑出国泰民安,跑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跑出家和万事兴,跑出大家的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今年已经78岁的村民谢肇三看完表演,非常激动地说道。

据了解,蛇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后埠小马将持续走村串组为群众表演,让四乡八邻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这场民俗“文化盛宴”。近年来,固城街道在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中也不断创新,将蒋山村武五猖、打莲湘、十番锣鼓等逐一搬上舞台,向更多人展示非遗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孔令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