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中老铁路实现“开门红”

作者:张科

2025年1月,中老铁路跨境货运量达47.8万吨,货值13.3亿元,进出境人员近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7%、2%和63%;春节假期货运量超11万吨,客运量近9000人次。这一亮眼数据不仅展现了中老铁路运营的强劲开局,更凸显其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项目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

中老铁路通车两年多来,已成为中国与东南亚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其货运量稳步增长,印证了“硬联通”向“经济脉动”的高效转化。老挝矿产、农产品通过铁路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工业品则直达东南亚腹地,双向流动显著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区域产业链分工。春节货运“不打烊”更表明铁路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循环。与此同时,客运量激增63%,折射出跨境旅游、商务往来的升温。老挝跻身中国游客热门目的地,铁路的“纽带效应”正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对中国西南地区,铁路打通了“南向开放”动脉,云南从内陆省份转型为面向东盟的门户,昆明加速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中老铁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建设期间,中方输出技术标准,培训数千名老挝技术人员,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运营阶段,铁路以高效服务赢得市场认可,货值增长与人员往来激增,印证了“中国方案”与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其示范效应推动中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项目提速,东南亚“泛亚铁路网”蓝图渐成现实。

一条铁路,万千机遇。中老铁路的“开门红”,是基础设施驱动区域发展的经典案例。它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产业协同、人文交流的平台。老挝乘务员学习中文服务中国游客,云南特色商品通过铁路走进老挝家庭。这种民心相通为区域合作奠定社会基础,在全球化逆流中彰显了开放合作的现实意义。随着RCEP深化实施,这条钢铁巨龙将助推中国与东盟构建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共建“一带一路”写下务实合作的新注脚。

一审:叶力

二审:文彬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