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兴园 推“陈”出新

全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90亿元,带动全区7万人就业增收,这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一张“小陈皮”所创造的业绩。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新会区立足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柑、新会陈皮的资源禀赋,紧抓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千年“小陈皮”成就百亿大产业的生动实践。

有记载的新会柑橘生产可溯至宋元时期,而“新会柑”最具价值的产品就是“新会陈皮”。但长期以来,新会柑特有品种茶枝柑种植零散,陈皮加工贮存主要采用传统方式,销售以“一张皮”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忠看来,让陈皮产业摆脱低端业态,提高附加值,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迈过科技创新这道坎。

“面对产业发展的短板,我们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强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科技支撑,为‘一张皮’寻找无限可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国锴说。

为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新会区在产业园建设以来,出台实施《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办法》,并配套多个指引性文件,紧紧围绕推动创新载体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四个维度,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赋能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

园区相关负责人李建忠介绍说,目前产业园及园内企业已与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设立合作平台,建成8个陈皮相关研究院以及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由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运营的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目前每年繁育50万株脱毒柑苗木,用于原有树种更新及扩大种植。“原来的新会柑橘树七八年就得更新一次,换一次苗一亩得投入大概两万元,我们通过推广脱毒苗,可使更新周期延长至20年。”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宏健说,这样既可以节省更新成本,也可以延长果树的盛果期,从而在种植环节为产业价值提升建立保障。

在繁育中心新会柑橘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两个大罐中储存的二氧化碳正通过一根根管道输送到一棵棵柑橘树冠中,试验对比增强光合作用对果树肥料减量和产量提升的效果。同时,基地正在运用生物多样性原理,试验在柑橘树行间种植益智、金花茶等植物,以防止黄龙病通过柑橘飞虱进行传播。

在开展种植新技术试验的基础上,产业园通过“大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微喷设施、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农业装备,在会城、三江、双水等区域打造出多个绿色标准化种植板块。针对复合肥过量导致的土壤破坏和面源污染问题,产业园推出新会柑减肥增效种植技术,通过施用益生菌激活土壤微生物活力,以生物活力栽培技术实现化肥减量50%、产量增收25%。

“新会陈皮在茶枝柑采摘后,要经过三瓣开皮、三年陈化、长久贮存,之前主要采用传统方式晾晒存放,时间久了可能会有霉变发生。”李建忠说,在产业园科研平台建设的推动下,目前园区企业已经试验成功了多种现代化贮存方式,在陈皮仓储过程中推广应用新风过滤系统、活性炭空气净化系统、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等科技,有效控制仓内的空气质量与温湿度状况,全面净化生态养护仓的空气环境,为陈皮实现年份增值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产业园通过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了丽宫食品、陈皮村、新宝堂、泓达堂等多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柑之林等306家新会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以及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示范效能,不断促进陈皮及果肉系列产品研发。如陈皮村与丽宫食品联合成立江门市丽宫陈皮研究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为陈皮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打开新通道。

目前,园内企业已利用新会柑肉和陈皮等原料研发出陈皮果酱、陈皮酒、陈皮酵素、陈皮面膜、陈皮清洁剂等多个精深加工产品,形成药、食、茶等6大类35细类100余个品种的系列产品。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对新会柑的皮、肉、渣、汁、核充分开发利用,挖掘出新会陈皮精深加工及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此外,产业园在品牌保护方面建起新会陈皮电子身份证溯源系统,采集全区11个镇街199个村9300多家新会柑种植户、2092家新会陈皮仓储企业经营信息和13.9万亩新会柑种植面积等信息,为每个种植户生成唯一的身份标识二维码和产量数据,做到新会柑、新会陈皮来源清晰可追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热门相关:热血地雷战   已婚杀手23岁的美女   怪物来袭   年轻的朋友妈妈   来了!天使们:都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