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第二季:探寻中国独特风物,展现深厚文化底蕴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人文类节目《风物》第二季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议。作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力作,该节目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各地的风物特产,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由《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主办的《风物》第二季创作座谈会暨风物盛典活动上,节目总导演吴敬介绍了创作理念和节目特色。他表示,《风物》第二季以稻米、菌菇、海参、棉花、羊肉、葡萄和茶叶等七种最具代表性的时令特产为切入点,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贯穿古今的风物故事以及地跨南北的格局视角,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中国风物版图。

该节目的监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节目部副主任那尔苏在发言中强调了总台的责任与担当。他表示,《风物》节目以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为经线,以时代风貌为纬线,将历史与当代、文化与现实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风物》第二季在众多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风物》第二季融媒项目负责人王世强透露,该节目在内容质量、数据表现、观众口碑、排名和收视率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电视端,收视率数据保守估计达到15亿,相较第一季取得了数倍的增长。在网络端,节目也取得了逾八亿的流量传播,仅抖音平台的相关话题数据就达到了2.3亿流量。

为了适应更多年轻用户的观影习惯,《风物》第二季在新媒体端也下足了功夫。高质量精品内容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态,同时也强化了节目的品牌形象,给予了商业合作伙伴超值回报。这种跨平台的传播策略使得《风物》第二季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座谈会上,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教司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委员会主任孙若风提到了地方物产与旅游的密切关系。他表示,风物是家乡的味道,可以成为城市品牌的形象。这种将风物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增强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卜希霆对《风物》的评价是:节目体现出影像表达中对生态发展的体察与认知,创作者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温情的人文关怀。他认为,《风物》以生态物产为核心,将文化、旅游、地域等多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这种创意营造不仅让观众在欣赏美景、品味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了各地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生态物产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则从保护在地文化、持续有效传承中国风物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在当前信息技术与交通等外部因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风物”的特征正变得日渐模糊。因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出发保护在地文化、推动地方风物商业化运营以及加强地方风物国际化推广等方面入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风物特产和文化底蕴。

活动现场还邀请了两位“风物创业者”——四川熊猫谷农场创始人张玉波和云南风羽慢城农庄创始人陈代章。他们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分享了如何借助当地特色风物创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示了新时代新农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来自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以及十多家媒体的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参加了此次《风物》第二季创作座谈会暨风物盛典活动。他们对节目的成功表示赞赏,并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热门相关:榴绽朱门   唐朝贵公子   混在三国当军阀   盛唐小园丁   貌似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