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产业兴村民富 民族村寨换新颜

西林县那佐苗族乡那讪村位于那佐苗族乡东北部,居住有壮、苗、瑶等民族群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该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为民”的理念,多年来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从原来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家家户户小洋楼,该村党支部不仅获评自治区“四星级党支部”,还获得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

近日,在那讪村,村民们挑着一担担黄灿灿的沙糖桔,或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沙糖桔,三三两两从果地来到村口收购点销售。只见老板忙着过秤、登记、发钱,村民们接过老板的一张张百元大钞,一个个喜笑颜开。

“今天老板到村里收购沙糖桔,我们夫妇一大早去剪果,剪得两大筐,卖得200多块钱。”村民陆荣昌说。

那讪村主要产业是沙糖桔、油茶、甘蔗、生猪、杉木。该村支书王学新介绍,该村是少数民族村,远离县城,地理环境相对闭塞。自脱贫攻坚以来,在西林县党委政府和后援单位倾情帮扶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拉到家里,寨子网络全覆盖,家家户户自主发展产业或外出务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都起了小洋楼。

如今该村屯各寨子的路边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家门口也种花种草,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口小溪流清澈见底,鸭子在河中追逐嬉戏。整个村子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在村民吴加棋家里,一桶桶黄灿灿的山茶油一字排开,屋里全部是油茶香味。他指着一桶桶茶油笑呵呵地说:“我收获了10多袋油茶籽,榨得这些茶油。在村合作社帮助下,前段我以每斤40元的价格,卖1桶得了1800元。”

该村第一书记黄胜尧介绍,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变村民传统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那讪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入股成为“社员”、“股东”,以消费扶贫为平台,开创了“互联网+农户+合作社+爱心超市”营销模式,将线下生产和线上销售、服务融为一体,实现了农产品多样化销售。

据了解,在2021至2022年间,该村共组织群众向外界供货3次,销售额共计7.6万元,带动了村民的消费热情。该村集体经济从去年的5.15万元,增加到今年的7.97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35%的增速。

陆荣昌是那讪村种植大户,他种植优质水果沙糖桔、沃柑8亩,每年收入有近10万元,其带动了当地10多户群众种植柑橘水果,让大家吃上水果饭,走上了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为了大力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那讪村党支部委员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小组会,村“两委”、第一书记及后援单位帮扶干部和工作队员,纷纷入户向群众宣传讲解小额无息信贷帮扶政策、产业奖补政策等,鼓励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就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户陆永业说:“今年我申请了5万元小额无息信贷,种植8亩沃柑,现在长势良好。同时,帮持干部也帮我申请了产业奖补,我获得了3203元产业补助。我精心管护这片柑橘,三四年后我也有收入了。”

在该村央纳屯康隆养殖场,只见上千只林下鸡悠闲地在觅食。主人陆文忠和前来购买鸡的顾客谈笑风生。他说:“我贷款了10万元发展养殖林下鸡,前段一个月我就卖了600多只,纯利润达6000多元。”

王学新说:“这两年全村有62户脱贫群众贷款小额信贷,共贷款了300多万元发展种植沃柑、油茶、甘蔗等产业。今年有150多户脱贫群众申请产业奖补,全村共计发放产业奖补金额192011.48元。”

如今的那讪村,在西林县及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后援单位的帮助下,共投入1349.3532万元在全村修建了28余公里的水泥硬化路、7座便民桥、22条产业路、12个蓄水池,9个垃圾集中处理池,全村实现了亮化、美化、绿化。产业兴村民富,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少数民族村寨换新颜。(王勇、黄燕群)

热门相关:一个爸爸   夫妻的赞助商   我的晋升技巧   追凶神探   我在古代当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