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中道”意蕴与“日新”归趋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发展和完善于明、清,是北京城极富特色的坐标。它以紫禁城为中心,纵贯南北,左右对称,将偌大的北京城安排得井然有序。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空间之轴,是中国都城规划设计的杰作,而且是时间之轴、文明之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贯通历史与现实,指向未来。

以“中道”文化为意涵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是中国人文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有一颗中国心,集中体现了以礼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中正”。表现在都城建设规划方面,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建中立极”、“择中立国”的传统,选择中正之位建筑国都。经天而纬地,天圆而地方,通过测量日影的方法确立“地中”,确立皇城的中心点,然后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区。以“中正”为原则,北京城代表了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规划的极致。“中正”由空间概念,进而延伸到政治和文化层面,具有“道”的意义。《荀子·大略》:“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在古人眼里,地理方位上的“中正”,与政权的合法性、制度的合理性是合一的。

“中和”。尚中贵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理想境界。中轴线从整体布局到具体建筑,对“中和”有鲜明的体现。内城中轴线长7.8公里,分布了16个建筑单元,有城门、道路、桥梁,有宫殿、坛庙,有皇宫、民居,有苑囿、市集,风格不一,功能各异。但就其客观效果而言,非但不机械、不散乱、不枯燥,反而予人既气象万千、韵味隽永,又雄厚壮观、浑然一体之感。完全可以说,中轴线建筑群错落有致、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相得益彰,精致地表达了中国文化所追求的“中和之美”。今天故宫的三大殿,明嘉靖朝命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按孔颖达的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三大殿殿名均含有大中至正、以中和治国之义。清顺治朝将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同样表达了他们对“中”“和”的期待。清最高统治者来自关外,他们以少数人治多数人,自然祈盼实现多民族大团结。清统治者用儒家文化治理天下,用儒家经典中的“中和”命名正殿,不正是践行中和精神的写照吗?今天看来,殿名“中和”,无疑是中轴线文化内涵的点睛之笔。

就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而言,简言之,“中正”,强调的是公平和正义,体现的是中国人天下为公的理念;“中和”,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人伦观念。当然,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不限于此,它还有中道、中庸、中心、对称等多重意思。中道、中庸,强调的是适度原则,无过无不及,体现的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中心、对称,来源于民众的现实生活,体现的是中国人朴实的审美观念。

以“时中”“日新”精神为归趋

北京中轴线是充满活力的,是开放的,是指向未来的。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青春》一文中写道:“中华之义,果何居乎?中者,宅中位正之谓也。吾辈青年之大任,不仅以于空间能致中华为天下之中而遂足,并当于时间而谛时中之旨也。”旷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古往今来,一以贯之,其一大奥秘,即在于“时中”精神。也就是说,有一种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精神。北京中轴线对此有立体的展现。

历史上,北京城以中线为主轴,建筑格局因应时代需要而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元代建都伊始,即采用“前朝后市”的布局。南边为朝廷所在,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机构,严守礼制,宫殿建筑群庄严而肃穆;后边为百姓的居住生活区,为买卖交易之所,生动而活泼。正如《易·系辞下》所描绘的场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元代中轴线的设计,不仅方便京城居民的生活,而且考虑到了如何与国家经济大动脉的联结。元大都以积水潭东北岸为基点。今日地安门附近的万宁桥位于中轴线上,安装有水闸。它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来自东南的漕运船只经此抵达积水潭码头。北京中轴线,经京杭大运河,与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连为了一体。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轴线为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经历了多次功能调整和空间重组。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中华门,扩建了天安门广场,中轴线焦点南移。天安门广场取代紫禁城成为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象征。天安门城楼中央高悬着国徽,广场中心飘扬着国旗,左侧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右侧是人民大会堂。中轴线在此展示的是全新的现代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后,北京城不断壮大,中轴线相应延长。中轴线由鼓楼向北,扩建出北辰路,建成了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森公园。北辰路成为北段延长出的新中轴,其东侧先后建成了亚运村(国家奥体中心)、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其西侧则有中华民族博物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森公园的最高处仰山位于中轴线上,与景山遥遥相对。中轴线向北衍生了“奥运北京”,而新建成的大兴国际机场则位于中轴线南端的延长线上。地轴与天轴,连为一体。一架架飞机由此起飞,飞向蓝天,飞向世界。北京中轴线,显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它连接了传统与现在,并指向未来。(文/张昭军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热门相关:江南儿媳   妈妈的朋友6   给天才萌宝做保姆后我成了真千金   琅琊   新女员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