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让市民尽享“一城山色”
□记者 刘飞跃 报道 深秋时节,济南周边的山体层林尽染,市民不出远门就能欣赏漫山红叶。济南蝎子山从高空俯瞰,以山脊为界,南侧的黄栌树火红一片,北侧的松树终年常绿,再现“半山青翠半山红”景观。
□ 本报记者 孙业文
泉城济南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经调查摸底,全市共有872座山体,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山体,对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强省会有重要意义。
近日,济南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山体保护工作规划、山体保护办法实施、山体公园建设管理、破损山体修复治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济南山体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助力济南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向好,让泉城市民尽享“一城山色”。
修复“城市伤疤”
山体保护,立法为先。早在2018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和监督职能,出台了《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当年就开展了执法检查。《办法》实施以来,经各部门努力,济南的山越来越青、越来越美。
但是,济南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仍存在个别区域山体保护控制线未划定完毕、夜间盗采山石等问题,亟待解决。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牛长春表示,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预计2023年将《办法》规定的6类山体保护控制线全部划定完毕,加强源头管控,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山体、盗采山石行为。
近十年来,济南修复治理了一大批破损山体,但因历史原因,目前遗留的废弃矿山存量多、分布广,存在一定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成为一道道“城市伤疤”。
牛长春表示,经核实,目前全市仍有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图斑925处面积约2008公顷。下一步,将对925处图斑逐个进行梳理,确定治理模式、投资规模、治理主体、完成时间等,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和投资模式,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坚持宜绿则绿
济南除了是“千泉之城”外,还是“千园之城”。近年来,济南市陆续建成开放了一批山体公园,为泉城百姓打造了一批亲近自然、舒缓身心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但有市民反映,有的山体公园维护管理还不够及时、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还有群众担心建设施工对山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局长王国富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山体公园养护管理标准,根据园区规模、游人容量,合理增设座凳、垃圾箱、公厕、健身器材、标识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市民群众游园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在山体公园建设施工中,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对好的地形地貌进行必要保护。
如何让“青山入城,城中有山能见山”?针对这个问题,牛长春表示,未来将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避让山体保护红线,把山体保护线范围内作为禁止建设区严格管控,严禁除按相关法定程序批准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植树绿化等公益活动或设施建设以外的其他商业开发建设行为。
森林植被作为山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对于污染防治、泉水保护和“双碳”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持续加强山体绿化和生态修复,坚持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实施荒山绿化、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王国富说。
讲好山水故事
山体不仅是济南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进一步做好“山”的文章,发挥好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郅良表示,坚持融合化发展,深入挖掘名山名泉、名人碑刻、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人文创意,保护传承载体,讲好济南山水故事。“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推进山岳旅游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贡献文旅担当。”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金峰称,这次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推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开展山体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韩金峰表示,济南人大将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能,持续推进山体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有效实施,推动解决山体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山体保护生态优先、永续利用,让更多的破损山体“蝶变”换新颜,让绿色成为泉城济南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