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了老师们的热议话题 从教育视角出发,他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昨日,我国影史首部百亿元票房影片诞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日晚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含预售)达100亿元。

恰逢杭州中小学开学,《哪吒2》也成了老师们热议的话题。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校长带头鼓励大家去电影院“捧场”,“剧中有很多对老师、家长有启发意义的情节,和学生聊聊,会有共鸣。”

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老师,听听他们从教育角度出发对《哪吒2》的理解。

克服偏见、不畏挫折…… 开学第一课 哪吒成主角

采荷中学濮家校区老师陈娜和丈夫及两个儿子一起看了《哪吒2》。回家后一家人聊了挺久,“孩子一二两部都看过了,对剧中的‘金句’记忆犹新,如‘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等,还聊出了不少新体会。我觉得把《哪吒2》用到开学第一课里,一定能唤起孩子们的共鸣 。”

这学期陈老师教初一,她想通过哪吒教会学生四件事:撕掉标签、不畏挫折、掌握本领、独立思考。“哪吒生来就被贴上‘魔丸’的标签,被误解、排斥,但他从未认同这个标签,并且努力证明自己。有些学生可能因成绩、行为习惯,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其实每个人都有无限潜力,我们要勇敢地打破外界强加的负面标签,不要被他人的看法束缚。”陈老师表示,她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曾被贴标签的经历,然后一起讨论如何像哪吒一样用行动撕掉这些标签。

“《哪吒2》不再局限于个人命运挣扎,而是把视角投向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开学第一课只是一个伏笔,希望初中三年,孩子们能看透哪吒成长轨迹的本质,不只看重成绩,而是成为拥有家国情怀的人。”陈老师说。

《哪吒2》戏里戏外爆火 揭示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特级教师、濮家小学教育集团高级教师、语文教学负责人纪继兰也趁热进了电影院,她觉得《哪吒2》在角色塑造上有独到之处,“对学生写作有借鉴意义,如人物塑造,电影里的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变化也激起了观众往下看的兴趣,而且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如石矶娘娘只出场了几分钟,但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后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及被哪吒打得七零八落还不忘找两片树叶装饰自己,人物的幽默、乐观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这种对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包袱设置等,学生不妨反复看、反复揣摩。

抛开写作,纪老师觉得,让孩子了解独立思考、思辨的重要性,是《哪吒2》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她直言,申公豹抱着弟弟的尸体,满腔怒火的那个镜头,差点把自己“骗”了,“谜底揭晓前,我真的以为屠戮陈塘关百姓的就是他。但他非但没做,还救了李靖夫妇。所以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不管是看人还是看事,下结论前,都得先独立思考。”

《哪吒2》爆火后,也有一种声音,即对《哪吒闹海》进行了“魔改”,是对传统神话的“毒打”。纪老师觉得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我们让孩子读《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希望他们读原著,而非修改过的‘青少版’,因为原著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但像电影这种商业产品,我觉得还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她也有个想法,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哪吒2》能改编得这么成功,“让孩子学会拥抱变化,同时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才是独立的、思辨的,并且顺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方式。”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怎么处? 可从中获得启发

和几位老师聊起《哪吒2》,他们都表示对哪吒父母很佩服。负责钱学森学校家长学校的校医吴娟说,李靖和殷夫人是对“模范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接纳、对孩子梦想的无条件支持,我觉得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而李靖在剧中的“人设”,更符合中华文化对传统父亲的定义,“他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在教育孩子上始终和妈妈站在一条战线。这个家庭很和睦,同时这对夫妻非常注重对孩子的陪伴。”

吴老师曾在学校开办过“父母研修班”,教父母如何育儿。她发现,《哪吒2》中的这几对父母,和研修班里的“知识点”有不少暗合的地方。比如电影最后,东海龙王敖光对儿子敖丙“放手”,让他走自己的路,“我们告诉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讲太多大道理,而是要问自己是否真正懂孩子,分析孩子为啥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在她看来,敖光的“放手”就是源于对孩子的理解。

也有老师把目光放在哪吒的老师太乙真人身上。采荷实验学校老师倪旭东直言,太乙真人是自己梦想中想成为的老师,“他训练哪吒时想了很多极其有创意的方法,很有点因材施教的风范;成仙考试时默默陪伴,从没有放弃哪吒……我觉得正是他的积极乐观,改变了哪吒一部分的秉性。”

倪老师告诉记者,他当老师的头一年看了《哪吒》第一部,当时更多地把自己带入成哪吒,想拼、想闯。今年他有了自己的宝宝,对哪吒父母和太乙真人有了更多体悟,他也准备把这份体悟,用在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