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病程科学管理 助力肺癌患者“长存”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我国肺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82.8 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首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癌”,改善我国肺癌防控形势刻不容缓。
12 月 5 日,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阿斯利康中国支持的“长存希望”肺癌患者支持关爱项目北京场在线上举办。与会专家指出,随着近年来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与肺癌有关的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我国肺癌诊疗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的进展,朝着精准诊疗和个体化诊疗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肺癌治疗进入“精准化”时代
近年来,肺癌的治疗领域不断有令人瞩目的新突破。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一举让肺癌的治疗迈入精准靶向治疗时代,让诸多肺癌患者实现生存获益。
基因检测是帮助肺癌实现精准诊疗的关键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胡兴胜介绍,靶向治疗是通过阻断能让肺癌发生的关键驱动基因突变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能够导致肺癌的驱动基因有很多种,包括EGFR、ALK、ROS1等常见突变,以及MET等罕见突变。每个患者的驱动基因都不相同,适合的药物也各不相同。
“通过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能够帮助患者找到自己的肺癌驱动基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肺癌患者获得更长生存。”胡兴胜说到。
在靶向药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会面临耐药难题。第三代靶向药的正是为了解决一、二代靶向药的耐药问题而生。但胡兴胜教授却提醒患者:“很多人因此认为,为了避免将来无药可用,所以要把‘好药’放在最后吃,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临床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当一、二代靶向药发生耐药后再使用三代靶向药为时已晚,而先使用‘好药’反而更有助于延缓耐药的发生。”
胡兴胜教授举例说,在以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的治疗中,目前一线使用三代靶向药已经显示出了相较于一代靶向药更优的数据。胡兴胜教授说:“如果在治疗的初期就把最新的三代靶向药一线使用,EGFR突变阳性晚期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会远远地高于一代和二代,总生存期也能超过三年,而且还能显著降低脑转移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针对ALK突变的三代靶向药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获益,研究显示,一线使用三代靶向药后,进展或死亡风险比一线使用一代靶向药低 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显著延长,并能够起到治疗和预防脑转移的作用。所以,现在国内外多部指南都推荐,一线就使用三代靶向药物治疗。”
与此同时,胡兴胜教授强调,不论使用何种药物,在用药过程中都应该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如果发现耐药突变,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升总生存期。
加强全病程科学管理
随着肺癌治疗策略不断丰富,覆盖预防、早筛、科学治疗、随访观察的全病程管理方式使得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即便是中晚期肺癌,做好科学规范诊治和生活管理,一样可以达到理想的生存目标。
胡兴胜教授表示,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多患者没能做到对肺癌的全程管理,有自行停药的情况,对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周期起到了极大阻碍。“规范化诊疗与全病程管理对实现肺癌患者的长生存至关重要。”
发生这种情况,与肺癌患者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指出,许多患者在确诊后,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以及对于治疗副作用的担忧,选择以逃避处理问题,这就导致肺癌患者难以做到坚持治疗和全病程管理。
唐丽丽教授谈到:“抗癌之路漫长又艰辛,肺癌患者只能独自忍受身体上的不适,很容易在心理上进入‘绝望’的状态,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后续的治疗。我们都知道,保持乐观情绪可以改善肺癌患者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工作状态,但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患者多去了解疾病知识,消除对肺癌的恐惧心理,更需要来自家属的支持与鼓励,必要时还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
最后,唐丽丽教授强调,肺癌确诊后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只有配合医生治疗,做到全病程管理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身体上的不适,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实现长生存。
“我们想把肺癌变成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使肺癌病人也能长期生存。”胡兴胜教授谈到,随着药物研发、医疗技术越来越进步,实现这个目标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