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域协同推动乌江生态环境治理

陈震 张智勇 文传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乌江是贵州境内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横跨贵州、云南、重庆、湖北4省市56个县,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四域协同探索乌江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子,推动乌江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贵州守护好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地域协同共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形成覆盖跨域全流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多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共同营造生态优美、集约高效、宜居适度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发挥贵州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优势,围绕乌江流域协同构建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数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进乌江自然资源协同调查监测体系建设,联合编制流域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协同健全乌江生态环境上下游左右岸等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协同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联合召开审计委员会,围绕乌江流域保护监督协调,形成问题整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协同构建人大、行政、司法、审计、民主和社会监督有机衔接的流域监管体系。构建以流域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协同举办生态文明乌江流域国际论坛,联合推动成立乌江研究院。围绕流域协同制定差异化的绿色财政、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政策措施。

流域协同共治。建立乌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一体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按比例出资设立补偿资金,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治理机制。探索推行联合河长制和试点跨境互派河长,协同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建立政府间推动各自环保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涉及乌江流域信息互联互通,形成联合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联合推行流域排污许可上下游“一证式”管理,探索排污许可联合审批监督、全周期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协同监测监管机制和监管执法体系。联合推动构建沿江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和新污染物常态化调查性和研究性监测机制,探索建立新污染物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多元化主体与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机制。协同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乌江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协同构建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维护生态系统连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跨地域跨主体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推动沿江湿地等生态保护和修复。

区域协同共通。协同提升航道基础设施等级,依托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探索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水陆联运通道。以港口为枢纽节点,打通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协同发展铁水公多式智慧联运。打造以港口为核心的区域性物流枢纽集群,组建乌江港口联盟,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旅游客运码头和水上星级服务区。推进乌江干线重要港口协同运营,培育壮大乌江航运经营主体,鼓励支持跨省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打造统一有序的乌江航运大市场。引导适水产业临港布局、集聚发展,规划临港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园区,推动传统港口向“港口+现代物流”升级,带动沿线产业发展。协同提升乌江航运信息服务能力,打造“干支联动航运指数”品牌。打通船员持证互认环节,共建共享内河船员基础信息库,打造跨省绿色智联通航联合统一调度机制。推动水上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乌江水域应急救助点全覆盖。

全域协同共荣。立足乌江流域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结合贵州“六大产业基地”等产业战略,协同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环境治理型绿色乌江流域产业廊道。鼓励流域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粮油、果蔬、木竹等特色领域深化合作,协同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共同发展乌江流域特色农产品廊道。共同推进乌江流域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建设,推动能源跨域互联互济,探索建设煤炭运输和交易廊道,共同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乌江流域能源廊道。协同乌江流域信息资源交换流通、算力跨省域协同服务,支持数字经济企业跨区域互设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等,建设数字乌江廊道。打造廊道低空等旅游新形态,协同打造乌江等流域公共品牌,协同构建“乌江画廊”生态旅游廊道。加强就业、养老、社会救助及执法司法、市场监管、法律服务等领域政务服务合作,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乌江流域生活廊道。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贵州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JY05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