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助力 产兴民富

烟叶是洛宁县传统农业种植的优势产业,是强村富民促振兴的“金叶”。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的电烤房门一打开,满目的金灿灿,让在场的人们不自觉露出同样灿烂的笑容。

“这一炕好啊!”“专家”李晓隆走上前,拈起一片,轻捻一下。“今年我这100亩烟叶,今年又是丰收年。收成不赖,关键是哪个环节都比过去省劲!”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烟农张作伟喜上眉梢。

城村村的村民大多见过李晓隆,聊起来也格外轻松。李晓隆是洛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质量管理总检,也是县里烟叶生产、烘烤方面的知名专家。这两年,洛宁烟区示范推广的烟叶种植新品种、烟田冬灌、上部烟带茎烘烤生产新技术、烟粮油轮作轮作新模式,很多都是他去给烟农培训的。

张作伟总说,李晓隆是他致富路上的“大指导”。今年47岁的张作伟,已经与烟叶打了15年的交道。问起为何选择种烟,他笑着说,“我学历低,出去打工只能干体力活,哪怕收入还不错,却顾不了家里,长久下去不是办法”。2009年,在外务工的张作伟选择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和他们一起种烟,这片小小的叶子,不仅是张作伟从父母手中接过的“接力棒”,还是助他过上美好生活的“金叶子”——从第一年的20亩烟叶,到今年的100亩烟叶、150亩杂粮、4亩菜薹,张作伟已经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地怎么种,乡亲们最有发言权。张作伟之所以说“哪个环节都比过去省劲”,是因为创新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

比如,在最“源头”的生产环节,张作伟家的烟叶种植面积虽然在持续扩大,但他给调茬轮作留足了空间。“就像李晓隆专家讲的,人累了,需要休息,地也一样,也要轮作休养。”张作伟说,如果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土地必然出现肥力下降、病虫草害多发等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讲求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协同。”李晓隆说。其中,三个问题十分关键。其一,选育新品种,让作物更加优质高产;其二,推广新技术,让农民的耕作更加高效;其三,研究新模式,解决产业发展可持续的问题,推广轮作新模式的意义就在于此。

“想把烟种好,不容易。”对此,张作伟深有感触:有的年份春季旱夏季涝,采烤季节又常有连阴雨,能适应本地气候、又能发挥出土壤优势的品种就很难得。移栽、采收、烘烤,以往都是“劳动密集型”工作,一季下来就能把人折腾得直不起腰。

如今,种烟可省劲儿多了。移栽、采收等环节都有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服务,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移栽机、采收机都下了地,极大地“解放了”双手。“预约交付很常见了,今年,烟站还推广了预分级,出炕烟叶可以直接到服务点进行分级,不仅减少等待时间,还能减少分级的用工成本,是既方便又省心。这炕烟叶我已经预约好了时间,马上就要出发了。”张作伟说,就这一项,就能为他减少用工不少用工人数和用工天数,让他专心搞好剩余烟叶的烘烤安排……

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幸福的故事还将继续。在李晓隆和张作伟看来,他们洒在烟田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着更美好的明天不断夯实根基。(王世宇 袁奕欣)

责任编辑:杨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