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河北两会·两会快评|为基层培养更多健康“守门人”
“我们医院加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联体,与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远程医学合作关系,还聘请北京空军总医院皮肤专家坐诊,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挂上北京大医院的专家号。”省人大代表、巨鹿县医院护理部主任闫立娟的这番话,道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巨大成效,也是河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更多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在河北下沉、扎根,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协同发展红利,同时也让河北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实力得到提升,不仅带来对本地患者的“截流”效应,甚至还出现北京患者到河北医院就诊的现象。
如果说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是输血,那么培养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就是造血。让基层群众看病更有“医”靠,不能只是依赖输血,更要在造血式育才上发力。京津专家的纷至沓来,受益的是群众,也是医院和医生。“不光要把京津大医院一流医疗技术引过来,更要把他们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思路学到手,让我们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专业能力更强。”闫立娟代表的思考,道出广大医生和基层群众的心声。
给京津专家制定“传帮带”任务、对本地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事实上,系统化的“传帮带”已在河北多地开花,不仅打通了基层医务人员成长的快车道,也使一些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教研能力获得显著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基层医疗水平“提起来”,这是加强与北京、天津协同联动,吸引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建设健康河北的迫切要求。
改善和保障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进一步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才能让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发挥群众健康“守门人”作用,给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康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