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高”解码南京2024环保成绩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5.8%,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水环境监测质量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南京市高质量推动钢铁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入选生态环境部正面典型案例……

这是1月17日我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亮出的2024年环境质量“成绩单”。观察这份“成绩单”,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服务等关键词闪动,展示出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良性互动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一:高标准治理

大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全省前列

用餐高峰期,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桥北社区网格员朱靖轩在金象城购物广场随机抽查餐饮单位油烟排放情况以及油烟管道等问题。如何查“油烟”?有没有明显的异味、烟道有没有明显出烟……都是观察的细节。

“首先看油烟净化器指示灯是不是正常亮着,然后看上面是否有油污,还要查这个商家有没有定期清洗,正常的要3个月一洗,如果生意好,增加清洗频次,有的店甚至一个月一洗。”朱靖轩说。

加强餐饮油烟整治、严格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去年,我市规范整治餐饮服务单位4011家,累计安装高效油烟净化器1829台(套),全市涉油烟投诉较2023年下降55%。

“2024年,我市进一步提升全域治理、深度减排成效。”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宁晖介绍,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大户和重点环节,完成包括铸造行业在内的第一批行业整治,创建绩效A级企业15家、B级企业39家、引领型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前列;累计完成339台储罐深度治理改造,全市63家汽修企业已实施全水性替代,VOCs减排量超2500吨/年。在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淘汰国四营运柴油货车,建成4支新能源重卡车队。在扬尘污染防治方面,推动建设差别化管理工地398个,鼓励162个工地采取高效喷淋抑尘措施,提升抑尘效果。

1234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扎实有力的措施换来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2024年,南京PM2.5浓度28.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个百分点,为南京都市圈城市最优,连续5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85.8%,同比增加15个优良天。此外,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优良天数比率、大气综合指数、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多个指标达到2013年新标准实施以来最优,臭氧指标达“十四五”以来最优。

天更蓝,水也更清。市水务局水环境建设处处长张晓峰介绍,2024年,我市年度60项水环境治理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年度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2.3%以上。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6年保持100%,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优良,城市水体消劣提质省级监测达标率近90%。鞭鞍河、宝船公园水塘等106条河湖完成市级幸福河湖创建,赵村水库、中心湖等15个市级示范幸福河湖申报省级幸福河湖复核。

关键词二:高水平保护

6种“全球1%”齐聚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

岁末年初,老山“生态岛”试验区各项重点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中华虎凤蝶物种保护小区建设、萤火虫物种保护小区建设、偶蹄类动物饮水工程建设及老山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等5项工程均已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后续将按计划逐步实施。

据介绍,老山“生态岛”试验区共规划7大类23项重点任务,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改善、物种保护小区建设、外来入侵物种管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岛相关制度等举措,制定了10项生态提升类重点工程。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建设老山“生态岛”试验区是南京擦亮绿色名片、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把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文明创建等,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凸显。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介绍,2024年,全市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建立9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的监管,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建成栖霞八卦洲污水处理厂、溧水方便水库饮用水源地陈墩库区、高淳桠溪街道污水处理厂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江宁新济洲、浦口老山、六合金牛湖、溧水无想山、建邺江心洲等5个“生态岛”试验区入围省试点项目。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南京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全省唯一。

高水平保护,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内,占全球区域种群数量1%标准的水禽数量从2019年的3种上升到2024年的6种,东方白鹳、普通鸬鹚、白琵鹭、花脸鸭、罗纹鸭、斑背潜鸭等6种水禽已在公园形成稳定的越冬种群;老山共记录到各类生物2081种(不含水生生物),物种总数占到全省一半左右,其中维管植物1187种、昆虫718种、鸟类136种、爬行动物19种、哺乳动物11种、两栖类动物10种;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观测到长江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较2022年本底资源调查结果的62头增长4.84%……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生物多样性,成了南京的一张生态新名片。

关键词三:高效能服务

环评改革助力506个省、市重大项目“加速跑”

近日,溧水生态环境局联动办理了南京国家农高区工业废水处理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排污口论证报告的评审、审批,并一次性发放了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成为溧水区首个“两证审批合一”改革案例。“环评、排污许可证一次就办完,太省事了。”农高区工业废水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拿到“两证”后很感慨。

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得益于我市持续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区域评估等改革事项,探索更多优质项目开展环评豁免、告知承诺制审批等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环评打捆审批”、联合审查、联合审批,并探索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环评打捆审批”?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负责人解释说,以往,企业每新上一个项目都需要开展一次环评审批,这意味着要编制一份独立的环评报告,经过较长审批流程,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如今,同一类别的建设项目可以合并编制一本环评报告,同时取得一个批复。这一创新模式有效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成本,也有力助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环评打捆审批”改革被市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评选为第二批创新应用场景。

李文青介绍,2024年,我市持续深化环评审批“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和“重大项目环保服务保障八条措施”,对506个省、市重大项目全程开展环评指导服务,南京港规划、扬子扬巴轻烃项目、金陵石化高端日化、金陵亨斯迈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积极指导企业申请省级绿色金融奖补资金,全年申请绿色债券贴息资金共计1898.05万元,南京首笔“环基贷”项目贷款资金1.5亿元顺利落地。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清醒认识到,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李文青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巩固治理成效、强化底线思维、全面综合施策,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上一页1234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