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偏向”算法,让网络消费更加透明
□方海
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春节网络氛围,中央网信办决定从1月19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聚焦春节期间网民常用的平台环节和服务类型,集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违法活动引流、侵害消费者权益等6方面问题。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网络氛围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亿万网民的节日体验。如今过节,吃、喝、玩、乐、出行,都需要通过网络来消费。有消费者表示,不同手机看到的价格不同。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钱,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又加了好几块钱,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不同人订同一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不同,某App多次使用后无法再领取大额度优惠券,会员订酒店反而价格更贵……随着算法深度嵌入日常消费,大数据“杀熟”手段花样翻新,愈发隐蔽复杂。
算法不是谋利的背锅侠。平台不能根据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用户画像”,就对消费者“量身定制”价格。大数据“杀熟”,表面上是技术问题、程序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诚信问题。算法背后是企业的价值选择,或许“随机优惠”的小聪明、小算计能够为商业扩张带来短期利益。从长远看,持续蚕食消费者的信任,损害企业形象。对于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又破坏市场正常公平竞争秩序的所谓“算法”,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此次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部门要结合属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第一时间组织部署落实,督促深入开展清理整治,推动取得实效。
大数据“杀熟”问题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很难知道自己被大数据“杀熟”,即使知道,但由于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原因,也很难有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平台和商家则会以“精准营销”等理由,为自己的“杀熟”行为开脱。新技术应用带来新产品、新业态,也会带来新冲击。“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不会是一阵风,而是持续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新技术的便利。因此,整治大数据“杀熟”,监管部门应当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新技术及时抓取和识别大数据“杀熟”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压实平台责任,提升算法常态化治理水平。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是针对网络生态问题的精准打击和有力整治,营造更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春节网络氛围、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清朗”行动年年有,一次接着一次干,这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精细化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网络综合治理,净化网络生态,共同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