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暖心举措铺就返岗路 共绘民生经济同心圆

作者:王航 杨永海

今年的返岗路上,从西南山区的贵州到东南沿海的福建,从广西的田野到广东的工厂,一场场“点对点”的暖心服务、一项项惠企暖民的政策举措,正以“力度、温度、精度”交织成一张民生保障网,让务工人员返岗之路更顺畅,让企业发展底气更足。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更传递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全年经济“开门稳”“开门红”注入强劲动力。

力度:政府搭台,让返岗之路安心无忧。今年,贵州开行的19趟务工专列、广西的免费返岗专列、福建的包机包车服务,用“点对点”的精准运输,将“家门口”与“厂门口”无缝衔接。贵州威宁的“五个一批”返岗补贴政策,更以真金白银减轻务工人员负担。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洞察与主动作为。通过动态监测返乡人员、建立就业需求清单、开展技能培训,政府不仅解决了“走得了”的问题,更保障了“走得好”“干得稳”。

力度不仅体现在服务覆盖的广度,更在于机制创新的深度。贵州提出“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广东与广西建立的省际劳务协作机制,打破地域壁垒,让劳动力流动从“自发无序”转向“有序引导”。这种跨区域的协同联动,既是对传统劳务输出模式的升级,也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积极响应。当务工人员不再为返岗辗转奔波,当企业不再因用工短缺而焦虑,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

温度:细节暖心,让奋斗者更有尊严。返岗专列上的一瓶水、一盒饭,看似微小,却是对劳动者最直接的关怀。广西来宾的务工人员在登上D3755次列车前,不仅收到暖心物资,还接受了劳动维权知识宣讲;广州南站开辟的绿色通道和志愿者服务,让“异乡人”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这些细节,让返岗之路从单纯的“物理迁移”升华为“情感连接”。贵州麻江焊工培训班学员的定向输送、福建御冠食品公司“来了福州就是有福之人”的欢迎标语,更传递出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与珍视。

温暖不仅在于物质支持,更在于对劳动者权益的长期守护。从广东“春风行动”的百万岗位发布,到广西千场招聘会的精准对接,从技能培训到劳动保障,政策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壮族姑娘华寒新直言:“以前抢票难,现在坐专列直达,方便又踏实。”这种“踏实感”,正是政策温度的最佳注解。当劳动者的出行难、维权难、技能提升难被一一化解,他们的奋斗便有了更强的底气,城市的繁荣也因无数个体的努力而更具韧性。

精度:供需匹配,让惠企暖民同频共振。返岗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输送劳动力,更在于实现人岗精准对接。福建省福州市通过包机从云南、贵州等地“点对点”接回员工,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又为务工人员提供了高待遇、高保障的岗位。御冠食品公司云南籍员工从70人增长到230人,企业正月初六复工、初八满产的案例,正是“精准施策”的缩影。这种“政府搭桥、企业唱戏、劳动者受益”的模式,让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成为可能。

精度还体现在政策的动态调整与前瞻布局上。福州市计划通过稳岗奖补、用工服务奖补等政策支持企业生产,同时组织重点企业赴中西部开展招聘,既缓解了东部“用工渴”,又激活了西部“就业池”。广东与贵州、广西等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则将“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共赢”。当劳动者的技能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当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通过资源互补逐步缩小,“就业”便不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从专列呼啸而过的铁轨声,到生产线上的忙碌身影,这个春天的返岗故事,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民生温度的交响曲。政府的有力保障、社会的细致关怀、市场的精准对接,共同勾勒出一幅“惠企暖民”的生动图景。这些举措不仅为全年经济发展开了好头,更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核心要义。未来,唯有持续优化服务、深化改革、强化协作,才能让更多劳动者在奋斗中收获尊严,让企业在发展中共享红利,最终绘就民生与经济的最大同心圆。

一审:叶力

二审:文彬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