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从菜市场到智能家居:透视山东促消费的民生温度
2025年初春的山东,街头巷尾升腾着浓浓烟火气。在济南七里堡综合市场,市民王大姐发现摊位前多了一块“数字菜篮”屏幕——菜品价格、农残检测结果、进货渠道一目了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刚交付的保障房小区同步建起智慧家居体验馆,老年居民正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语音控制家电。这些看似细微的生活场景,折射出山东促消费政策的深层逻辑:把民生需求作为政策原点,用“实招”“暖招”激活市场活力。
筑牢民生基础,让消费有底气更有温度
山东促消费的着力点,始终落在“衣食住行”的基本盘上。2024年全省改造提升城乡农贸市场327个,新建社区便民商业网点1800余个,这些“家门口”的商业设施改造,让居民每月节省生活成本约15%。在临沂,政府联合物流企业打造的“沂蒙云仓”实现生鲜农产品24小时直达社区,既让菜农增收20%,又让市民菜价下降8%。这种“双向普惠”模式,使得2024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春节前夕,全省发放的10亿元“暖心消费券”更是精准投向困难群体,确保惠民政策不落一人。
升级产业供给,让消费有品质更有活力
在潍坊歌尔电子的智能穿戴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VR眼镜。这款即将投放市场的产品,植入了泰山、三孔等山东文旅IP的虚拟场景。“我们调研发现,省内文旅消费中科技体验类需求年均增长47%。”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供给侧创新正在齐鲁大地铺开:淄博陶瓷企业推出可监测食品温度的“智能餐盘”,威海渔具企业研发带水质检测功能的休闲钓竿,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嫁接,催生出15个百亿级新消费产业集群。2024年山东“老字号”企业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亿,印证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规律。
深耕文化沃土,让消费有传承更有新意
曲阜孔庙旁的“新六艺”体验馆里,孩子们正用AR技术复原周朝礼乐;台儿庄古城的非遗工坊中,年轻匠人将鲁绣技艺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山东把握住“Z世代”消费新趋势,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2024年全省博物馆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82%,“山东手造”产品走进50个国家和地区。更值得关注的是“节气经济”的兴起,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发的系列文旅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消费突破3000亿元。这种“以文促消”的模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培育出消费新增量。
从菜市场的智慧化改造到智能家居的普惠推广,从老字号的数字化转型到文化消费的创造性转化,山东的促消费实践始终遵循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法。当政策设计贴着地皮走,当市场创新围着需求转,消费引擎自然能释放持久动力。2025年开年数据显示,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这份“民生答卷”里,写满的是百姓的获得感、企业的成长感和经济的韧劲感。(文/郝朝兴)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