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用“心”守护疫情中的陌生人
11月12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积极响应北碚区委区政府号召,由学部成立了10多名专家和5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市民心理关爱与疏导专业团队,开通了公益心理援助热线023-68367770,依托心理学学科专业优势,针对疫情背景下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为疫情期间的广大市民提供专业有效的大规模公益心理援助,贡献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专业团队的力量。
心理援助热线自11月12日起面向社会开通,服务时间为周一到周日9:00-21:00,自11月22日起服务时间扩大为周一到周日24小时全天无间断,以确保能够更好地为市民们提供服务。
热线接待对象包括普通民众、受感染人群、隔离人群、一线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好友等受到疫情影响的人员,由专业团队人员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热线和线上咨询服务。
为了保证热线服务的专业性,西南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设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为咨询师提供心理支持工作的指导,解决接线和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市民消除消极情绪。
截至11月24日,本次心理援助服务公益热线已经累计为200多个人提供了心理援助服务,平均每天能接到约20个电话,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到了31通电话。
主要来问题包括:由疫情影响产生的恐慌、抑郁和焦虑情绪;因封控或集中隔离而产生的焦虑、不满、失眠等问题;封控期间的家庭关系问题;与疫情相关的工作、经济压力等问题以及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等问题。
心理援助热线值班期间,有接线员接到市民来电称自己有轻生的念头。接线员首先对来电者自杀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后,立即对其展开高危自杀危机干预。
在交流过程中,咨询师对来电者保持积极关注,运用共情和倾听的技术为来电者提供心理支持,询问到其目前所处的位置等关键信息后一边和警方联系,一边继续对其进行不自杀理由的唤醒,用发散性思维帮助来电者找到生存资源、寻找能够帮助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通过交谈传递出对来电者的关心、陪伴和理解支持,并通过谈论其过往美好经历,分散对于自杀的注意力,帮助其找寻现实感。干预过程中,来自督导小组的张仲明老师和杨发辉老师通过微信群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后台支持,对整个干预过程进行了提示和指导,并给予接线员情绪上的支持,保证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劝导和及时正确的干预,最后成功解除了这次危机。
针对此次自杀危机干预,张仲明老师分享了他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制定发布的自杀危机干预的八个步骤进行的归纳总结:(1)保冷静,传关心;(2)评危险,排工具;(3)获地址,确救护;(4)获三方,三方联;(5)保通话,等救援;(6)死矛盾,求生存;(7)定安网,达协议;(8)告来电,完记录。
具体来说,在对热线中的自杀危机进行干预时要做到保持冷静,对来电者保持积极关注,传递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对来电者的危险程度做出评估,排除可能存在的自杀工具的危险。在通话过程中了解来电者的所在地址信息,确定需不需要救护。如果需要则要联系第三方介入进行救护(第三方指除了来电者和接线员之外的所有正向资源和支持系统,如警方、医护人员、来电者亲属等)。接线员需要保持与来电者的通话,延迟来电者对自杀行为的实施,等待救援。
抓住来电者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让其找到生存的理由和动力。为来电者设立安全网,和其达成不再自杀的协议或约定。最后告诉来电者后续如果遇到什么危险还可以给再次来电话,接线员需要做好来电记录。
张仲明老师提出,在热线干预的最后需要将对来电者的处置权进行转移,将主要的处置权转移给现场的警察,开展后续的干预工作。处置权的转移时机也要把握恰当,确保来电者的安全以后再结束干预。疫情下导致市民出现心理危机的因素变多,心理援助热线的专业服务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敏感,识别出来电者心理危机并施加干预。
当前重庆市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守护全市人民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提供可以有效降低自杀危险,改善民众的负面情绪。疫情当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会继续发挥出心理学的专业优势,为每一位求助者提供专业、温暖、信任、舒心的心理支持,为社会维护大众心理健康做出贡献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