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博物馆兴起集章打卡热

逛展集章把文物“带回家”

历经5年修缮的万寿寺正式开放后,热度不断攀升。上周末,记者在位于万寿寺的北京艺术博物馆看到,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参观。

漫步于古建之间,艺博馆的5个基本陈列展依次亮相,不少观众在欣赏展览时,还举着一本集章明信片在不同展厅驻足。“是这件‘斗彩灵仙祝寿图盘’,中间盖上‘寿桃’;还有这个寿字纹,对应‘斗彩寿字纹盘’……”万寿阁《吉物咏寿——吉寿文物专题展》上,宛女士和朋友人手一本明信片,一边细细比对展柜里的文物,一边在明信片上盖下对应元素的印章。

“这里的集章打卡设计得很有意思,6连张手绘明信片,每张的画面上都有留白空间,可以边逛展边打卡拍照,寻找明信片上的图案源于馆内的哪件展品或哪个有趣的角落,自己动手把明信片‘盖’完整。”宛女士是一名集章爱好者,她说,集章打卡是自己到各个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动力,“每集到一枚印章,我都会尝试去了解印章背后代表的博物馆元素和文化内涵。集章的过程也让我静下心来,触摸历史、细细品读。”

近期,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也结合其所在的先农坛内古建筑,设计了古建元素的印章,观众可以免费领取明信片,到先农坛太岁殿院落、具服殿、神厨院落等打卡点盖章。该馆还推出了传统五谷图案印章,吸引了不少到先农坛耤田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学生。“稻子、黍子、谷子、大豆、高粱……这些都是我在耤田里认识的农作物。”四年级学生王拓主动当起小讲解员,“收集这些印章,可以把我学到的知识带回家。”

“集章攻略”让兴趣跑偏

有人借着“打卡”学到了知识,也有人是为了集章而跑博物馆、凑热闹的。

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门口一台自动贩卖机前,常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排队。孙先生和8岁的女儿刚排队买了一套48元的集章专用明信片,他说:“在这儿买明信片,可以到各个展厅集章打卡。看好多小朋友都有,女儿也拉着我给她买。”按照明信片上标注的提示,他们依次走到古哺乳厅、植物厅、恐龙公园等展厅内的打卡点,将明信片放入指定的盖章机器下,扳动拉杆,就能获得印有熊猫、红腹锦鸡、水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案的印章。

孙先生父女俩一路小跑寻找打卡点,短短半小时内就完成了集章任务。“爸爸你看,全满了!”瞅着9张明信片被可爱的动物印章一一填满,女儿乐开了花,孙先生却感到“不太值”。“本想周末带孩子来博物馆深度游,多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但孩子只惦记着盖章,根本没顾上看展。”他说,希望博物馆设计这些好看的印章也能增加和展览的互动性,“别让孩子的兴趣跑偏了。”

记者调查发现,包括自然博物馆在内,各种社交平台里,鲁迅博物馆、钟鼓楼、白塔寺、汽车博物馆等的特色印章都被网友写进了“集章攻略”,而这些攻略大多都是“以量取胜”。在攻略中提到的多家博物馆,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观众,有一半的观众表示,只想收集更多样式的印章,而忽略了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所有人均表示,希望博物馆能为集章活动设计更多有趣的环节。

时尚还需增添文化厚度

如何更好地利用集章打卡这一形式,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研究馆员闫志认为,博物馆要通过活动设计让观众参观到更多展品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盖章”这一形式上。“活动背后需要一系列细节设计的支撑。”闫志举例,集章打卡可以增加问答环节,让观众从展览中寻找关键元素和答案,以此吸引并促进观众停下脚步,将目光聚焦于展品本身,激发观展兴趣,“观众也应避免盲目跟风凑热闹,要把关注点聚焦在展品的文化内涵上。”

“集章打卡是现在很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玩法,有利于博物馆文化更广泛的传播。”艺博馆馆长陈静说,这样的创新形式可以吸引更多人“按章寻迹”,走进博物馆,“后期我们还会探索利用3D技术,引导观众在集章的同时扫码聆听文物故事,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潮流生活相结合,为传统增加活力,为时尚增添文化厚度。”

热门相关:我的时光里,满满都是你   兵王无双   逃妻鲜嫩嫩:霸道老公,吻够没   从现代飞升以后   腹黑冷王:娘子不太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