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开创探索涉侨多元调解新模式
作为中国著名侨都,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侨都赋能”工程,要求提升侨都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功能,在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彰显侨都担当。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江门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抓紧抓实涉侨涉外调解工作,针对侨胞对国内法律法规了解不深、合法权益维护难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善用侨乡优势,用心用情用力打好三张“侨”牌,开创探索涉侨多元调解新模式,努力实现“春风化雨”的效果,赢得海内外华侨华人普遍赞誉。
“涉侨调解+”,让矛盾纠纷止于法庭外
首先,高质量打造涉侨调解室。2020年选取侨胞最多的台山市台城、端芬2个镇(街)作为试点,推动各县(市、区)建立涉侨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涉侨调解工作室63个,发展调解员约500名,其中台山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已实现涉侨调解室全覆盖。2019年以来,全市涉侨调解室共调处纠纷193宗,涉及金额3759.66万元,案件类型涉及交通事故赔偿、民间借贷、医疗纠纷等,辐射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如去年8月,香港侨胞廖某在蓬江区杜阮镇经营五金制品公司,员工张某在工作期间受伤,要求单位赔偿。廖某不熟悉内地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心急如焚,于是向杜阮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求助。调解员详细地为廖某讲解内地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对张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张某提出理性赔偿诉求。经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将困扰廖某多时的工伤纠纷成功化解。
其次,创新“人民调解+信访超市”基层治理新模式。台山市司法局指导基层司法所主动对接信访超市标准化建设,去年海宴司法所入驻“信访超市”后,发动党员志愿者、律师、热心公益侨胞等参与调解工作,打造“专门调解室+专业调解员”工作体系。启动“调访诉”对接机制,进一步强化与镇政府、综治办、派出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主动排查矛盾纠纷,提供诉前联调、法律指导、司法确认等“一站式”服务。
第三,积极探索涉侨跨界调解。探索推动与相邻城市的跨界联合调解机制,开平市与新兴县边界联合调解室、江中跨界纠纷调解工作室、新会区与斗门区边界联合调解室相继成立。去年11月新会区与斗门区边界联合调解室在沙堆司法所挂牌,及时有效化解两地边界地区涉侨、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矛盾纠纷,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
此外,积极推动涉外商事纠纷调解。去年市司法局指导江门市外商企业投资协会成立了全市首个商事调解委员会,该协会现有会员约400家,侨资、港澳台企业占比近8成,协会调委会积极发挥调解优势,引导企业主动联系协会调委会,帮助某陈皮企业调解多起产品被无权销售案件,受到企业家点赞好评。
“涉侨服务网络”,把调解服务送到侨胞身边
推动基层调解组织与网格整合。将8500余名调解员纳入到网格,实现“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依托“信访超市+外送”服务平台,以网格为单位,围绕“信访服务、调解优先、援助帮扶、诉讼断后”全链条递进分层多元解纷服务机制,就近就地提供调解服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同时,推动涉侨调解人才库建设。如台山市台城司法所联合台城侨联会将10名热心公益、德高望重的侨胞聘请为涉侨纠纷特邀调解员,并将其纳入人才库。又如恩平市东成镇横岗头村活用侨胞、乡贤在人民调解中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以党建带侨建,成立“乡贤评理室”,及时有效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此外,借助各类平台化解涉侨纠纷。如2020年蓬江区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成立后,蓬江区司法局安排律师到会坐值,为广大侨胞维护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截至目前已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等多名侨胞提供涉及民间借贷纠纷、不动产纠纷、行政纠纷等法律服务数十次。如江海区针对在国外工作、生活不便回国参加诉讼的华侨华人,利用广东移动微法院等智慧平台,开启“云”身份认证,采用证据交换、调解、庭审新模式,基本实现线下矛盾线上解,纠纷止于弹指间。
“涉侨公证+调解”,实现数字赋能化解纷争
江门市司法局和江门市公证协会联合出台《进一步完善调解与公证对接机制》,将调解与公证职能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从源头上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特别在疫情期间,为身在国外的华侨华人解决纠纷提供极大的便利。建立预警识别和专项解决机制,构建“绿色通道”,通过识别和沟通让人民调解员介入化解公证办理中遇到的涉外涉侨纠纷。优化调解介入和公证办理流程,对事实清晰、材料齐全的公证事项及公证服务实现当天办理、即时出证。推广在线调解、线上公证咨询解答等线上联动调处模式,充分利用“聚方便”“远程视频公证系统”等“互联网+”平台,在线接受调解及公证申请,在线办理公证与纠纷调停,实现矛盾纠纷解决全流程在线办理,缩短矛盾纠纷解决的“半径”。(赖群英、李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