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域到中原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新展讲述“丝路文化”

“人间烟火”尚有余温,“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又闪亮登场。12月28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新展览“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将开幕。

瓷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构筑起了跨越山海的桥梁。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流通于丝路的陶瓷器,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交流。其中,起源于波斯、流传于古希腊,在南北朝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来通”,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这些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来通相融合。到唐朝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大唐包容创新的时代气象。

此次展览精选希腊、罗马、意大利、罗马、阿富汗等国外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包括金、银、铜、陶、瓷、玻璃等多种材质;兽形、靴形、角形、鱼鸟形等造型各异,为观众展现精美绝伦的来通和中西融合、大气磅礴的唐代杯子,多件展品是国内首次亮相,非常值得期待。

别具一格说“来通”

据了解,“来通”一词来源于希腊,在希腊语中意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动物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

从国外神庙遗址出土的早期 “来通”可以看出,早期来通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仍然作为一种贵重的祭器使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并且认为举起 “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表示对神的尊敬。随着时代的发展,来通渐渐世俗化后开始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饮器。

此次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来通中,来自希腊、罗马、波斯、阿富汗等地的来通有羊首、牛首、马首、靴式、鸮形等多种样式,罗马帝国时期的人形持来通“守护神拉尔像”更是充满异域风情。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外来通精品。

从西域到中原,“杯”文化融合发展

品酒之味、识茶之香,是中国人喜爱且向往的诗意生活。而这两大人生乐趣都离不开其使用的器具——杯子。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耳杯(又名羽觞、耳桮)。楚辞《招魂》中就有“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到了战国至初唐,耳杯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饮酒器。北朝时期则开始流行使用深腹杯。这两类杯子成为中国传统的杯子造型。

及至隋唐,来通、莲花杯、高足杯等各类源自西方的杯子造型纷纷传入,被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所吸收,唐代的杯子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

“来通自出现以后,在整个东欧、西亚、中亚风行,其材质由陶质发展为金银质、铜质、玛瑙、玻璃等等。来通的制作也愈加精巧,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在波斯萨珊王朝达到了巅峰。”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随着波斯文明的广泛影响,西物东渐,来通这种器物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作为时尚潮流奢侈物品受到了皇室贵族的追捧,“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西域来通相融合。到隋唐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呈现了多种工艺技术相互影响的现象。”

“小杯子”展现丝路文化

作为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对国外来通发展历程和中国本土杯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后,萌发了举办“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的创意策划。

“最初关注唐代部分器物的器型很特殊,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该如何命名。”何飞坦言,馆里有一件“三彩雁形杯”,一度被人认为是水盂;一件唐代鱼形花口杯,也被认为是古代的油灯,“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展示和宣传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藏品都研究不透、讲解不清,那该怎么面对观众?”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求知欲,何飞开始了多方学习、研究,看到国外“来通”的命名、器型特点,何飞的思考更进一层:国外这种器型叫“来通”,中国本土的器型叫什么?如果沿用国外的命名,本土文化特色如何体现?

10月20日,何飞组织的“西域和中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举办,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深圳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任志录、央视《国宝档案》编导翁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赵科翔等来自考古、博物馆、媒体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来通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唐朝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达成一致看法——尽管唐代的杯形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它不仅借鉴和模仿了这些文化,还成功地将“来通”等外来造型融入中国陶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一点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兼容性和凝聚力。因此,对于中国本土的杯型,我们应该继续使用符合中国器物传统的命名方式。

就这样,来自西域的来通与中国的“三彩鱼形花口杯”“三彩海螺形杯”“三彩雁形杯”等唐代杯子,跨越万水千山、穿越数千年光阴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相遇”,在“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上集中亮相。

而之所以举办此次展览,何飞也有着多重思考:

其一,“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出近百件唐杯和来通相关藏品,这是国内首个来通主题的专题展,品种丰富、地域广泛、展品精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

其二,本次展览体现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社会课堂的责任担当。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秉持“藏品立馆、学术强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学术研究为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品丰富,以馆藏文物活化利用为目标,不断加强对文物的基础性研究,为陈列展览、传播陶瓷文化、服务社会大众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座。何飞认为,大象陶瓷博物馆有责任向观众讲述丝路文化及中国“陶瓷故事”,面对某一特殊器型,博物馆需要加强学术研究、进而向观众讲清楚这一类型陶瓷器的来龙去脉。“来通”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特色的杯型,进而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含义、时代特点,使观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三,进一步明晰“丝路文明互鉴”的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各国文化、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走进了中国。来通器型的中国化过程,深刻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器物传播、继承、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据了解,“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览时间为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6月28日,欢迎广大观众前来一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不同材质“杯子”的风采。(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