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辽阳供电:智慧力量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科技创新,国资央企是排头兵;能源转型,电力是主战场。《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地位,《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对我国能源及相关行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近年来,辽阳供电公司大力倡导“创新人人可为、创新就在岗位”的思想,不断强化职工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创新工作室样板平台,护航企业中心工作,重点围绕解决生产一线存在的各类问题或隐患。

记者近日在辽阳供电公司采访中感受到,创新的技术在这里开发,优秀的人才在这里成长,高效的方法从这里推广……一个个创新工作室,诞生了众多工匠人才,成为辽阳供电公司不断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个智慧支点。

在辽阳大地,电力新技术拔节正生长,创新画卷落笔有新篇。

工匠之“花”结出丰硕创新之“果”

高压线上的电力“手术师”张森,已经在辽阳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工作了33年,1990年参加工作的他至今仍深入一线奔忙,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输电老兵”,从日常维护到紧急抢险,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三十余年来,张森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进行创新研发,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输电专业技术专家,也是国网辽宁电力输电专业唯一的高级专家、是首位被聘认的一级大工匠。

以他名字命名的张森创新工作室,是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研发成果最多、获得专利最多、培训人才最多的创新工作室。10年来,围绕高压输变电带电作业技术、操作方法、工器具研发为研究方向,张森创新工作室研发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26项。

在张森创新工作室,按照安全性、创造性、进步性、高效性等不同主题,整齐摆放着他近年来研制的设备成果。“工作室都是以工作需求、现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攻关的,一定要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实用价值,而且研发的创新成果全部转化应用。”张森告诉记者。

“输电专业是高危专业,任何人爬上铁塔、靠近高压线都难免害怕,”张森介绍,传统66千伏线路带电断接引线均采用等电位方法操作,由于安全距离限制,操作人员存在触电风险。他拿起自研的35-110千伏地电位断接引流线器具向记者介绍,这套工具解决了供电工作人员不进入电场实现带电作业的专业传统难题,填补了带电作业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电力系统涉及区域广、地形变化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具有较大难度和工作量,而将无人机用于电力线路巡检、自然灾害应急处理等,可以极大降低电力系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度。

走进辽阳供电公司的无人机输电运检创新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间无人机小型博物馆,充满科技感。

从最早于2010年研发的单兵无人巡检机,到最新的无人运输机,工作室领衔人刘东兴累计研发二十多种机型,涵盖施工运输、喷涂防腐、牵引投放、异物处理、应急照明、长航时巡检等功能,让无人机真正成为电力生产一线的“好帮手”。

在喷涂防腐无人机前,刘东兴向记者介绍,在以前,需停电后再将整根避雷针吊装到地面进行防腐处理,如今利用喷涂防腐无人机解决了这个问题,机载避雷针高空除锈喷漆装置,实现避雷针高空带电不拆装防腐喷涂,缩短了停电时间。该无人机已应用于辽阳地区一百余个变电所的412根铁塔避雷针锈蚀处理。

“需求一定是来自一线实际作业中发现问题,然后我们进行技术创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优化。”刘东兴与张森秉持着一致的观点,这也是辽阳供电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初衷。

辽阳供电公司工会专责苗中杰向记者介绍,在2012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后,公司先后成立了1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涵盖输电运检、营销服务、配电运检、变电运检、二次检修、计量、信息通信等7个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创新工作的资金、技术、人员投入力度,已培养出4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3个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级别创新工作室,成为公司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坚实力量。

成果聚宝盆和人才孵化池

一花不是春,众木才成林。创新工作室聚集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优秀技术人员,传技授艺,以一带十、以十传百,滚动发展。

后浪与前浪交替,新人和前辈接力,张森创新工作室创造出700多项“接地气、易推广”的技术创新成果,先后培训输电专业人才8000多人次,3000多人次获得职称或技能等级提升。张森也连续21年被国网辽宁电力聘为带电作业兼职培训师,协助近万人取得带电作业操作资格。

刘东兴多次对各地市供电公司出现的危急任务、无人机特种作业、无人机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支援,现在还担任中国民航无人机教员,为辽宁省电力公司培养民航无人机驾驶员、机长600余人,无人机技能培训1000余人。

和传统的“师带徒、传帮带”机制相比,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特点?辽阳供电公司工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承。

“培养方式上,创新工作室通常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员工分配到不同的项目中,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师带徒方式更加灵活,同时也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机制上,创新工作室通常会建立一套激励机制,以奖励那些具有创新成果的员工。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同时也为工作室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此外,创新工作室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递,同时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张森、刘东兴等工作室带头人“桃李满辽宁”,成为年轻员工追崇的“技术明星”与尊敬的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工作室成为人才“孵化池”,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胆识、有能力的优秀创新人才汇聚在一起,并带动着更多职工开展创新创效、实训实践等活动,让辽阳供电公司的职工业务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1234工作法”打造创新工作特色

聚创新之势、汇合作之力、解发展之题。辽阳供电公司以“科技促发展、创新促提升”为导向,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青年创新、质量管理(QC)等创新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群众创新、职工创效等活动,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技术交流研讨、对外调研学习、专题课程培训等活动,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辽阳供电公司工会用“1234工作法”来总结公司的创新工作特色:围绕“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一个理念,坚持“企业需要、群众广泛参与”两个原则,加强创新与“职工培训、班组建设、岗位练兵”三项相结合,抓住“党政领导重视、创新活动载体、营造创新氛围、狠抓项目推广应用”四个重点。

十个创新工作室,是辽阳供电公司创新的品牌,但不是创新的终点。“我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室联盟,将广大创新职工集结到联盟中去,组建创新大家庭,促进以‘分散式’创新为主到‘集群式’团队创新的转变;成立创客联盟,将优秀创新骨干人才、领军人物聚集到一起,增进职工创意创新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形成职工创新网络与梯队建设,促使职工创新工作有序高效发展。”工会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辽阳供电公司创新成果多次获得国网公司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电联创新成果二等奖、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一等奖的荣誉,共计获得专利233项,共有1230项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开展创新骨干培训与项目学习,有500多人职称和技能等级得到提升。

2023年11月3日,国网辽宁电力发布“卓越辽电三年工程”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同期召开的国网辽宁电力2023年科技创新大会强调,以支撑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为重点,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断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重大科研攻关,加强成果培育转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科研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走出一条连贯性强、应用性好,系统扎实、逻辑清晰,具有辽宁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辽阳供电公司在接下来将深化创新文化,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地方经济,扩大全球化视野,为实现全员创新、全域创新,推进卓越辽电三年工程落地见效、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辽阳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热门相关:抗日之全能兵王   抗日之全能兵王   拳罡   大明武夫   随身英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