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伪装”成田螺流入市场,一年销量几百吨!官方通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湖南、重庆等多地暗访调查发现,从野外捕捞的福寿螺价格极为低廉,与田螺、环棱螺价格相差数倍,多被去壳加工“伪装”成田螺肉,流入市场,经剥壳筛选成串或熟制等工艺后,让人难以分辨。

在湖南汉寿县岩汪湖镇黄芦山村的一个加工厂,彩钢瓦搭建的厂房内弥漫着腥臭味,几位女工围坐着快速筛选桌上成堆的螺肉,有些还带有粉红色的软体残块。工人们将筛好的螺肉铲进塑料筐、称重,再送入冷库,等待厂家的货车整箱拉走。

目前,为了彻底调查并处理此事件,汉寿县成立了一个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公安、环保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该执法组迅速赶赴涉事企业所在地,对两家企业(汉寿县湘缘特种水产品有限公司、宏泰食品厂两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查封。

汉寿县市监局表示,将依法依规对涉事企业及其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及时向社会通报后续处理情况。此次事件再次提醒了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01 什么是福寿螺

福寿螺,学名

*Pomacea canaliculata*

,属于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因其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所区别,被俗称为福寿螺。福寿螺的外壳颜色通常为黄褐色,椎尾平而短促,螺盖形状偏扁,与田螺的青褐色和长而尖的椎尾以及较圆的螺盖形成对比。

福寿螺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食用螺被引入中国。最初,由于其肉质细嫩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被视为高蛋白食品资源。然而,由于其口味并不受市场青睐,加之携带寄生虫的潜在风险,福寿螺逐渐被养殖户弃养。随后,由于福寿螺强大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它们迅速在中国的江河、湖泊、稻田等水环境中扩散,成为一种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据资料显示,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十分惊人,一枚雌螺一年内通常可产卵约1万粒,孵化率高达90%以上,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显著威胁。据研究,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极强,一枚成年雌性福寿螺一年内可产卵高达1万粒,孵化率超过90%[1]。这种快速的繁殖速度导致其在水域中迅速占据优势,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福寿螺的食量大,食性广泛,不仅取食水稻等农作物,还摄食多种水生植物,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福寿螺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主要体现在其对水稻等农作物的直接啃食。福寿螺的大量繁殖不仅减少了水稻的有效穗数,还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此外,福寿螺的排泄物还会污染水体,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02 福寿螺流入餐桌的问题

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其流入餐桌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据澎湃新闻的调查,福寿螺可能携带的寄生虫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经严格检测便流入餐桌,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例如,福寿螺含有的寄生虫数量可达3000至6000条,其中最有名的广州管圆线虫,其幼虫可寄生在人类的脑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会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失明、瘫痪、痴呆或死亡。根据专家分析,福寿螺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其携带的寄生虫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重金属污染是福寿螺另一个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福寿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吸收水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等,长期食用含有重金属的福寿螺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慢性损害。

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不安全的食品,经济上受到损失,也削弱了公众对市场监管部门的信任。商家未明确标注原材料细分,使用“螺肉”“螺蛳肉”等模糊词汇,误导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由于消费者缺乏辨别福寿螺和田螺的能力,不法商家的行为剥夺了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和安全考虑做出选择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依赖外观和价格,而忽视了食品的来源和潜在风险,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同时,监管部门的失利也引发了公众对市场监管部门的信任危机。

03 监管与法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福寿螺的法规,但依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食品生产与销售必须符合安全标准。福寿螺作为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其监管主要依赖于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行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保证食品的安全,不得生产或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福寿螺由于可能携带寄生虫和重金属等风险,其销售和使用应受到严格监管。市场监管部门需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尽管有现行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福寿螺的监管存在一些漏洞和挑战。一方面,福寿螺与可食用的田螺在外观上相似,非专业人士难以区分,这增加了监管难度。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这一点,将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消费者难以察觉。另一方面,由于福寿螺并非传统食材,相关法规可能未能及时更新以应对这一新兴问题,导致监管措施滞后。

目前,对于福寿螺的检测技术可能还不够普及或成本较高,这限制了监管部门的检测能力。消费者对福寿螺潜在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食品安全意识,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食品安全是公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需要对食品来源、加工和销售环节保持高度警觉。针对福寿螺事件,消费者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食品安全意识:

1、了解食品风险: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和可靠媒体了解食品相关的安全风险信息,例如福寿螺携带的寄生虫问题。

2、正规渠道购买: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经过认证的食品,避免从不明确的渠道购买食品。

3、查看食品标签:注意检查食品的标签信息,包括成分、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确保食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参与食品安全教育:积极参与由政府、社区或相关机构组织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04 辨别福寿螺与田螺的方法

正确辨别福寿螺与田螺对于预防食物中毒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辨别方法:

1、外观特征:田螺通常体型较小,壳薄且呈圆锥形,而福寿螺体型较大,壳厚且呈卵圆形。消费者可以通过观察螺壳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初步判断。

2、颜色和纹理:田螺的壳色通常为黄褐色或深褐色,表面光滑;福寿螺的壳色可能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但表面可能带有粗糙的纹理或斑点。

3、肉质观察:煮熟的田螺肉质紧实,颜色较深;福寿螺肉质较为松散,颜色较浅。消费者在食用前可以通过观察肉质来进行区分。

4、咨询专业人士: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咨询食品安全专家或相关部门,获取更准确的鉴别方法和建议。

通过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掌握辨别技巧,消费者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自己,避免因误食福寿螺而带来的健康风险。同时,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05 行业与市场应对措施

商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福寿螺流入餐桌的事件,商家应采取自律措施,首先,加强原料审查:商家应严格审查供应链,确保所采购的食材来源清晰、合法,避免使用未经检验或来源不明的食材。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食材识别和处理的能力。另外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体系,一旦发生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并采取措施。最后可以采取主动公开食材来源和加工流程,增加消费者信任。

供应链的透明度对于食品安全同样至关重要。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让消费者能够追踪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利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提高供应链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法规,要求供应链各环节的商家必须提供详尽的食品来源和加工信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

为了有效应对福寿螺流入餐桌的问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监管、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制定和执行监管政策,形成合力。跨部门协作可以确保监管政策的全面性,覆盖从养殖、收购、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链条。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收购和销售福寿螺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

提高公众对福寿螺问题的认识是防止其流入餐桌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普及福寿螺与田螺的区别以及食用福寿螺的潜在风险。利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食品安全提示和正确的食用指南,提高公众的警觉性。鼓励消费者学习如何辨别福寿螺和田螺,提倡购买经过认证的食品安全产品,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水产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食品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热门相关:战神小农民   我的女友是丧尸   灭世之门   入世   剑道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