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远比高考更残酷?家长:如果3年后她中考失利,我可能比她更崩溃

6月,注定是家长们最焦虑的月份。

高考、中考接踵而至,各地分数线逐渐公布,张雪峰的直播间里挤满了焦虑的家长和学生,社交媒体上,关于高考的热搜一个又一个。

在巨大的讨论声浪中,有个现实却被忽视:

中考,远比高考更残酷。

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如今的高考升学率,远高于中考。

由于大学扩招,不少省份的大学录取率超过了90%,但普高的升学率却堪堪过50%。

剩下的50%,在世俗的眼光中,前路并不算光明平坦。

人人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实际上,这人生“决定性”的关卡,早已被推前3年了。

在不少人心中,“职高”是和“差生”紧密相连的:

虽然全称是职业高中,本质却是叛逆学生收留所,一旦读了职高,人生似乎就定型了,再也没有成功的可能。

“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职高”的警告流传在每一个家庭,找上每个考得差、贪玩或者不合爸妈心意的孩子。

一种社会共识随之诞生:

好学生自然能上高中,读职高就是因为学生不努力。

但如果把职高生,称为“班级20名以后的学生”呢?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升入普高的学生比例约在50%至60%之间,在一些竞争激烈、生源庞大的地方,普职升学率五五开并不罕见,部分地区公办高中的录取率甚至低至37%。

剩下的同学,如果想要继续读书,只有三个选择:

出国,进民办、私立,读职高。

事实上,“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的本意,也是为了利好学生:并非所有人都擅长学习,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类型和特色不同,不存在高低好坏之分。

只是关于职高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加上一直以来对学历的精英崇拜,使得初衷良好的选择性分流机制,现实中不自觉变成了道分水岭:

“一流”的学生和失败的学生。

做一流很难,但不能失败,比起考个好大学,如何让孩子考入高中才是众多家长的最大目标。

彤彤今年小升初,但彤彤妈妈的择校焦虑已经持续了2年。从3年级开始,家长们见面聊天的内容从“你家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变成了“哪个初中的升学率比较高”。

家附近的初中教学质量一般,孩子要稳定在15名内才算稳妥,升学率好的初中如今则是一位难求:花5万块只能说进去读书,但能不能进实验班还要看孩子成绩,如果不行就要进70人的普通班。

最终彤彤妈妈还是决定让她在家附近的初中就读。

“她现在成绩不错,我盯紧一些应该没什么问题,孩子们根本不清楚这些问题,压力都在家长身上。

“如果3年后她中考失利,我可能比她更崩溃。”

如果说小升初是转动命运齿轮,中考则是一场关于努力的残酷考核。

当中考把学生分成两类时,大家时常忽略失败了的学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压力。

看几组数据:

2022年,北京中考满分660分,650分就已经掉到全区2000名开外;

天津中考满分800分,780分以上965人,660分以上占50%;

在宁波,满分720,要考600分才能勉强上普高。

而金字塔顶端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2024年不少地区中考分数已出,有河北邯郸的家长发现今年中考600分以上1.9万,去年为1.5万人,整整加了4000人。

录取比例是固定的,竞争是激烈的,能改变的只有学生和家长的“内卷度”。

补课成了家长们隐而不宣的共识。

成绩靠前的学生继续卷成绩,每一分上都站满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20名之后的学生在补课之余,必须要做一道单选题:

主动去职高,还是放弃过半上课时间去当特长生,或是继续拼命考普高。

选择任何一个都是场豪赌,需要他们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重新站起来的能力。为了考上心仪高中,选择复读的人不在少数;一次次复读却依旧改变不了“不得不进职高”的命运者,也不在少数。

这些压力、挫败和打击使得他们进入职高后,忍不住将失败、偏见内化。

“我作业按时交,认真听课,成绩也不差,到了八年级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读的话就真的要去读职高,和那些不写作业不听课的‘坏学生们’走同一条路。

“我不知道我错在哪一步,好像青春稍微迷茫一下,就要付出整个人生的代价。”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中高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近15年的入学人数总计超过1个亿。

这1亿人的生活,其实和普高学生并没有太多区别:

他们的一天,也是满满的课程:从早上6:30到晚上9点,周一到周日,专业课、文化课、文史教育.....每个小时都很满。

他们的校园生活,甚至比竞争激烈的普高更人性化一些。

考虑到他们学习的基础和弱项,职高的文化课难度不会太高,而且考虑到学生们对学业的追求,在就业和求学两大主方向上,不少学校会细分出“升学班”和“冲本班”,助力学生冲春季高考。

而想要学到更多技术的同学,可以报名就业班、3+2等,甚至不少学校给出了“包就业”、“包大专”的承诺。

脱离了应试教育的青春,本该比刷题的三年轻松自在很多,更何况他们有着对口的专业和工作,就业还有保障。

和李华聊天的最后,我问他还记得中考出成绩时的心情吗?

他说其实已经想不起太多了,“可能我爸妈对那个场景记忆更深刻吧。”

而关于明年即将到来的春季高考,他对自己的期待是”本科最好,专科也不错。”比起大学,他更期待一个“能自给自足,赚钱养自己”的生活。

我与同时在操作“高考失利”选题的同事聊天,发现无论15岁、18岁时经历的这两个比天还大的考试,都会在22岁大学毕业之际变得面目模糊。

22岁之后迈入更复杂的社会,人会发现学历并非所有,生活其实没有哪一个关口是“绝对无法挽回”的。

无论是18岁还是15岁那一年的考试,不过就是人生中一次普通考试罢了。

刚刚过去的考试,无论成败,都已是过去。

未来还很长,你终会前程似锦。

热门相关:逍遥小镇长   嫂嫂情事2   完美隐婚,律师老公不太坏   逆流纯真年代   首席天价逼婚:老婆不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