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桥梁检测国际领先,10分钟检测一条钢索
自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以来,一座座跨江桥梁相继建成,仅武汉江面上就有多座斜拉桥,如何及时发现潜在病害,保障大桥安全平稳运行?
总部位于湖北的“建桥国家队 ”中铁大桥局旗下桥科院(下称桥科院)研制的“探索者”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给出答案。
如今,“探索者”已发展到了第六代产品。7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桥科院实验室,了解其研发的幕后故事。
极端天气也能进行检测
黑色的金属外壳,外侧伸出四只黑色触肢,外表看起来神似一只“黑蜘蛛”,“我们也把它叫作‘蜘蛛侠’。”研发带头人、中铁大桥局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第四研究所所长王翔笑着说。
“探索者”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
如今,斜拉索桥的索塔高度越来越高,风霜雨雪天气是“家常便饭”。“探索者”如何爬上吊索?王翔解释,其上下部结构各配备4个依靠电机驱动的轮胎,通过控制系统来协调,保证机器人爬行系统的稳定性。这样即便是雨雪风尘等极端天气,抑或是在湿滑的胶质材料上,它都能“如履平地”。
与前五代产品相比,2022年研发成功的第六代“探索者”进行了全面升级:“躯体”由强度高、重量轻的碳纤维材料制造;“眼睛”采用先进高清成像的CCD技术和工业摄影镜头,实现360度探测桥梁斜拉索皮外伤;“大脑”是智能控制系统,让8只脚同步协作,还采用内部带编码器的电动推杆,伸缩长度精确可控。
检测过程像给斜拉索“做CT”
据介绍,第六代“探索者”仅有30公斤,重量比第一代“探索者”轻3到5倍,和第五代“探索者”相较减轻了一半多,速度更是提升了40%,每分钟能爬行30米。
一般而言,桥梁拉索由成千上万根钢丝组成,还穿有一层塑料外衣,如何检测其有无出现“内伤”?王翔说,此前,人工检测时,需将载人吊篮沿着钢拉索上桥塔。一根200米长的拉索检测,需要两三个人花费半天时间完成,极具风险、影响交通,且检测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如今,检测人员只需在地面远程遥控“探索者”,其顺着拉索爬行中,通过电磁探伤无损检测系统,对拉索内部钢丝缺陷进行高精度无损探伤。检测完成后,在终端形成了一套“体检报告”,“整个检测过程就像为斜拉索做CT”。
王翔和“探索者”
技术创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探索者”的研发之路也充满挑战。2012年,王翔第一次带着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到沈阳公和桥现场开展试验。
“一上桥,它就不停摇摆。我们就往它的两侧各挂一条大绳子,哪边歪了就拽一下。”王翔回忆,就这样一边试验,一边优化完善,经历无数个版本的产品试验后,终于在当年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桥梁缆索检测、评估和维护装备,有了第一代“探索者”。
先后为100余座大桥服务
2017年,在湖北省企业团工委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及中国中铁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中,第四代“探索者”科技成果以第一名的成绩斩获金奖。
自“探索者”机器人问世以来,先后在100余座跨江、跨海大桥工程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目前最新的第六代产品已成功在舟山跨海集群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等桥梁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领推动行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技术的发展,助力中国“桥名片”走向世界。
作为桥梁智能检测新技术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桥科院自主研制的桥梁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4件,经专家组鉴定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翔表示,随着更轻量、更安全、更智能的拉索检测机器人爬上桥梁,桥梁“会诊”工作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轻松,“我和团队将继续聚焦智能建造,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更多的‘硬核’智能设备。”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