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可为信创产业提供“人才血液”
“我国信息产业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局,通过自主研发构建自主信息技术体系是我国信息产业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8月19日,在“2023中国软件产教融合生态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教育数字化自主化发展论坛”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的这番话,传递着“将自主进行到底”的决心。
如何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下简称信创),如何为软件产业的自主可控提供人才支撑,如何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自主化,在这场研讨会中,不乏有益探索。
会中,来自全国近150所院校的校长、院长代表及产业界同仁共聚一堂,用一场场对话、合作探索出路。
会议发布了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全流程教材体系,举行了信息技术与自主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授牌仪式,推动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计算机基础学科建设的“北极星”计划正式启动,龙芯“百芯计划”首款芯片BX100E-HHU正式发布。
需打破应用型人才充足、基础性人才匮乏的怪圈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在大会致辞中带来的一个数据令人振奋,2022年,我国信创产业开启规模化应用,金融、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都在稳步推进。有数据显示,2027年,该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7011.3亿元。
随着信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在胡伟武看来,当前我国IT产业人才严重失衡。
“应用型人才充足,基础型人才匮乏。”胡伟武在主题演讲中举例,国内目前的Java及JavaScript编程工程师数以百万计,但Java虚拟机、JS虚拟机人才不到百人。用现成IP“攒”系统级芯片的人才不缺,但设计CPU、GPU等核心IP的人才奇缺。
胡伟武认为,部分原因是“现在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是基于国外平台,不属于自主平台。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实际上是‘微软培训班’,各类职校和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国外平台的使用,大学计算机专业主要教学生‘用’计算机,而不是‘造’计算机。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写论文的人才,缺少工程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改进信息化教育。”胡伟武说,中小学信息课程教授要有自主体系计算机;职业教育要用好自主体系计算机,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计算机教育要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既要有“造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的“当家课”,也要配以具有工程特色的实验课程。
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血液”,是此次研讨会中关注的热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春致辞指出,信创产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在于产教融合的深化,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探索产教融合路径,而且需要龙头企业构筑自主培养机制,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人才共同发展,建立校企共育人才的新模式。
郝志强也强调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进行科技攻坚,也需要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支撑技术落地。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信创教育发展,培养自主信息化人才,需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及龙芯中科,共同发起成立信息技术与自主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
郝志强表示,希望共同体一要发挥平台纽带作用,将自主创新龙头企业、一流高校、优质职业院校吸纳进来;二要开展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现状大调研,掌握产业发展动态,编制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制定人才培养与评价相关标准;三要在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探索一套有效的做法。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计算机教材要贴近实际需要,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会上,龙芯中科联合教育行政部门、一流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发布了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全流程教材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龙芯中科共同发起的“北极星”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推动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计算机基础学科建设,以国内一流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标杆样本,输出向外兼容的教学资源,在全国计算机教育方面提供参考借鉴和发展路径示范。
计划的启动,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高小鹏感慨万千,“今天,我国的自主计算机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理应进入到教学体系当中。但是,任何一个新技术进入到教学体系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其中就面临如何把一个复杂的工业技术体系裁剪为适合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总得有人去踩坑、去突破、去示范,我想这就是‘北极星计划’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今天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