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看2025春节档:文学名著改编引领中国电影未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在春节档的火热开局中呈现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六部国产片中有三部根植于文学经典的改编沃土——《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别以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原典重构神话体系或延续前作世界观打造史诗叙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则借助IMAX技术赋能重塑金庸武侠世界。

这些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学名著改编作品,赋予经典形象新的灵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合,通过神话、历史、武侠等传统故事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与观众的产生情感链接,让经典之作在光影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比2023年和2024年春节档国产片均只有一部电影取材自文学名著,今年的文学名著改编比例急剧上升。而这三部改编影片的票房总和,在春节档总票房中所占比例更超过了三分之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精神内核、叙事体系与影院性建构——从2025年春节档电影看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研讨会上,这一趋势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与深入剖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认为,从票房成绩来看,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已经成为今年春节档影片票房收入的关键和重大保障。他强调,中国文学经典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资源,但需要遵循文学经典电影改编的策略,让生动的故事资源切实地从读者的内心想象中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电影影像故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则观察到,在三部作品故事里,《封神2》以人为本,人对神仙魔鬼具有指挥权。《射雕英雄传》通过两军对阵,隐喻了大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构。《哪吒2》解构层级秩序,体现后结构主义思想,但是对父慈子孝的中国文化秩序却表现出了尊崇。这都体现了主创们面对文学经典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过程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精神。

特别是《哪吒2》票房一路狂飙引发观影热潮,王一川认为其文学改编的成功之处尤其体现在它的“古今汇通”,成功寻找到过去生活与当代生活的融合点和昔人情感与今人情感的汇通点,触发观众的高度共情。此外影片中“以喜辅正”的手法值得借鉴,用喜剧开道,用悲剧激发情感,最后在正剧中树立正面风范。“喜剧元素的杂糅是今年春节档电影的亮点。不制作专门的喜剧片,而是把喜剧杂糅进去,这也是春节档特有的刚需。”张卫也认同道。

相较于改编之得,今年春节档电影改编之失或更值得反思。例如,有的影片在将名著内容“化虚为实”转变为视听影像的过程中忽略当代观众审美趣味,导致观众对一些主要人物的造型形象感觉不适而予以抵触。有的影片中对于文学经典的解读、乃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则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讨论和批评。这些现象无疑对电影创作和电影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影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强调,尤其在当下智能技术不断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时代,一部影片的文化认知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态度。

“在电影作品中如何对名著、对文化进行阐释,这对导演、编剧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海洲表示,一部影片要能够让人民共情,能够在世界上引起现象级的关注,需要主创考虑到国内国际形势,具备宏大的国际文化视野。

“文学经典、历史传统在电影产业中有重要作用,经过现代转化之后可以产生巨大的舆论效果和产业效果。”王海洲强调,未来电影主创需要认真的对中华文化深入学习,对文本进行研读,对当代老百姓的心态和社会心理进行精准的判断,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辉煌。(完)